還未到仁多瀚開口,狄青便直言道:“本帥知道將軍所來是何意,但議和這件事情本帥是不能夠草率決定的,來使不妨等我朝皇帝陛下到來,再來請求議和!”
王韶圍著仁多瀚轉了一圈,方才說道:“靜州城可是你攻破的?折克行可是死於你的刀下。”
該來的總會來,仁多瀚知道躲不過去,便直言道:“沒錯靜州城是本將攻下的!折將軍也是死於本將刀下。”
“好傢伙!敢做敢當,是條漢子,如果你能棄暗投明的話,本將可以在官家面前為你美言幾句!”
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仁多瀚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什麼過錯,折克行為國捐軀,王韶也是痛心不已,但打仗哪裡有不死人的。
“多謝將軍好意,但仁多瀚身為軍人,戰死沙場是仁某最終的歸宿!若它日戰場上相遇,還望將軍給仁某一個痛快!”
仁多瀚決然的回道。
“大帥就不想知道仁某帶來什麼樣的議和條件嗎?”
仁多瀚朝著狄青拜道。
“既然如此!本帥倒想聽聽夏國這次開出了什麼樣的籌碼?”
狄青知道議和是不可能的,但是眼下他也想知道夏國開出了怎樣的籌碼。
“本使奉相國命令,只要宋朝息兵罷戈,同意議和,凡是宋軍佔領的城池,都歸宋朝管轄,除此外,興慶三十里外往西,夏國所有領地全部割讓給宋國,我夏國主取消王號,對宋稱臣,每年向宋納納貢戰馬三萬匹,金銀玉器三千......”
仁多瀚拿出議和書信來當場念道。
看來沒藏訛龐是真的急了啊!這樣的議和條約都能想出來,但是戰是和,他是無法決定的,只要待趙昕來後方能定奪。
正史上,治平三年,九月,壬午,西夏大將仁多瀚率三萬精兵進犯環州城,久攻不下。武襄公之子狄詠血戰三日,三千人殺敵萬餘人,終因城牆崩塌而敗。三千人無一人退降,盡數殉國。
仁多瀚的議和並沒有成功,到了眼下這種地步,有人向沒藏訛龐建議到,趁城內還有兩萬騎,此時不突圍更待何時?
沒藏訛龐心想,撤進浩瀚無邊的沙漠休養生息,以圖日後東山再起,為此他親自率軍突圍了七八次,但沒有一次是成功的。
半夜偷襲,被宋軍識破,損失了兩三千人,挖掘地道,也被宋軍發現,用濃煙反灌,被燻死好幾百士兵,他現在沒有辦法了,可不又甘心,但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沒藏訛龐本想等各部族率軍而來,可沒想到的是大宋皇帝人未至,便下了一道詔令,凡是夏國境內,主動投降宋軍的各部落,趙昕不但賞賜官爵,甚至在其領地內,還將擁有高度的自治權。
如此一來,原本打算前往救援興慶的各部落紛紛停滯不前了,有的已經派人開始同趙昕接觸了。
西夏是党項民族發源地,各部落林立,佔領夏國後,妥善的處理各部落同宋朝的關係為重中之中,這也決定著宋朝能否長久的佔領夏國。
宣武四年,五月二十日,趙昕率軍姍姍來遲,趙昕剛到來,夏國就派了使者前來議和,但趙昕不但拒絕了,還下了最後通牒令,要求夏國無條件投降。
兔子急了也是會咬人的,當夜,沒藏訛龐令各將從四面八方突圍,而他則是見機率領三千鐵鷂子突圍,卻不想遭遇了郭諮統領的神機營,在獨轅衝陣無敵流星弩的強大殺傷力之下,勘為夏國最精銳的鐵鷂子也只能慘淡收場。
幾輪掃射之後,沒藏訛龐身負重傷,三千鐵鷂子只剩下不到百人狼狽逃回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