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兩伐交趾失敗之後,對交趾放之不管,似乎也沒有了統一交趾的打算了,這也成為了真宗、仁宗朝對交趾基本政策。
至道三年四月,宋真宗即位伊始就進封黎桓為南平王。景德三年黎桓死,交阯再陷內亂,局面較丁、黎之交甚而過之。殺兄自立的黎龍廷“未受真命,輒有稱呼”,在對宋公牒中“自稱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尉及開明王”。當時黎桓的另一兒子黎明提使宋滯留於廣州,且有歸宋交阯首領黃慶集等“乞量出軍馬,平定交阯”,其所部千餘人“願為先鋒,剋日攻取”。
所以知廣州淩策與沿海安撫使邵曄等認為這是平定交阯的最好時機,只需“發本道屯兵,益以荊湖勁卒三二千人,水陸齊進,立可平定”。邵曄上邕州至交州水陸圖,勸真宗抓住機遇,完成太宗未遂宏圖。他準備遣返黎龍廷的使節。但真宗卻令削去自命偽官,許其入貢。
按理來說,大宋只需出動幾千人就可以滅了交趾國,但真宗皇帝卻說:祖宗開疆如此其大,慎守而已,安用勞民以貪無用之土乎!
所以白白措施了一統交趾的最佳時機。
軍機處內,幾名軍機大臣輪流看完狄詠的奏疏,而後韓琦率先說道:“官家!自大宋立國以來,占城國一直同我大宋交好,且連年朝貢,先帝在時,還獻上占城稻,養活大宋千萬百姓,麻令州和地哩州本就屬於占城國,且我軍並未佔領麻令州,是故占城王的請求,官家可以考慮答應!”
“韓尚書之言,恕狄某不敢苟同,朝廷興王師討伐交趾殘餘逆賊,逆賊集結全部兵力與我軍戰於地哩州,而占城王竟然趁敵軍後方空虛,乘機出兵佔領了麻令州,依臣看,占城王這是在挑釁我大宋的威嚴。”
王凱絲毫沒有給韓琦面子,直言不諱的說道。
“官家登基不到兩年,卻連年戰事不斷,而且今歲旱災頻發,蝗災蔓延,臣以為不若化干戈為玉帛,息兵罷戰,休養生息才是眼下最為緊要的事情。”
韓琦是軍機大臣中唯一的文官,朝廷大臣們的眼睛都在看著他,所以他在武將面前是絕對不能低頭的,這可關乎文官的地位。
“狄卿!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狄駙馬現在手上不過幾千兵力,你認為他能滅的了占城國嗎?”
趙昕看了一眼,立在一旁一言不發的狄青,笑問道。
趙昕想滅占城國,因為一旦滅了占城國,大宋的疆域將延伸到印度洋,佔領印度洋的好處自然是不用多說了,可聽了韓琦的話之後,他又有了顧慮,戰爭帶來的只有無盡的苦難,連年兵革不息,也絕非好事。
宣武元年和宣武二年,大宋已經有七八萬將士戰死沙場了,而且趙昕還定下了五年之內滅夏的軍事行動,所以趙昕也是猶豫不決。
“官家!兵在精而不在多,犬子在官家的栽培之下,熟識兵法,以犬子的膽識和謀略,擊敗占城軍隊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但若是滅了占城國,只怕條件還不夠成熟!”
狄青本來沒想摻和這事,因為公主殿下即將臨盆,而自己的寶貝兒子卻還在沙場上征戰,他雖然有五個兒子,但唯獨狄詠頗襲其風,而且極為得官家寵愛。
大宋的將門世家到仁宗朝後,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了,不論是王凱還是王德用,似乎都是後繼無人,而狄家儼然已經成為大宋將門裡的新貴。
“既然如此!朕決定罷兵止戈,同意占城國的請求,但金銀珠寶,我大宋並不缺,化成糧食才能解決眼下的困境,與占城國皇太子議和之事就交給韓尚書去辦吧!”
趙昕對著韓琦說道。
“臣領命!”
.....
宣武二年十一月,占城國太子訶黎跋摩三世抵達開封,趙昕接見了他,並且邀請了這位太子觀看了大宋朝的軍演。
當訶黎跋摩三世看到大宋的威武王師之時,心裡的那一點僥倖也隨之而去,原本他此次前來,就是為了試探一下宋朝,順便賣賣慘,博取同情,畢竟交趾國先前都把占城王的腦袋砍下來當夜壺。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宋朝把地哩州讓給他。
宣武二年末,占城國請求臣服於宋朝,趙昕當即冊封律陀羅跋摩三世為大宋占城王,且世襲罔替,由於道路遙遠,趙昕準其兩年一朝,占城太子訶黎跋摩三世則是留在國子監學習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