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佑三年,十二月十五,萬里無雲。
前來參加考核的官員終於齊聚開封,除了各別想要前去廣南南路博個前程之外,更多的是不得不來的家境清貧之人,因為若是丟了官位,沒了俸祿,只怕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風,當然也有的是抱著與其在家領著那點微薄的俸祿,還不如去廣南南路為官一方要好的多。
趙昕和歐陽修以及曾公亮統計了一下前來考核的官員,共計538人。人數有點少,不知道能不能選出200名官員出來,他心裡也沒底。
三人合計了一下將此次考核設定在了資善堂,考核總共有四場,第一場是歐陽修出的考題,主要是考帖經、墨義和詩賦。
北宋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詩詞歌賦最為鼎盛時期的朝代,趙昕本來想取消這一門考核,直接改為考策論,但後來覺得不妥,詩詞歌賦雖然是小道,但卻有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
前來參加考核的官員或多或少都有那麼幾分真才實學,濫竽充數的早就遞上了辭官的摺子。
由於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所以趙昕給每人都發放了一份試題,而不是向唐朝一樣,將試題刻在木板上,可惜的是這個偉大的發明家剛剛去世了。
第一場考核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因為主考官是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上面的意境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所以要想隨便寫一首打油詩糊弄一下,鐵定是過不了關的。
第二場曾公亮出的題目到讓趙昕眼前一亮,趙昕本以為曾公亮會出經義,策論之類的東西,沒成想曾公亮竟然只出了一題,那就是論一縣之治。
一眾在經義和策論上面做足了功夫的官員們,看到這個題目時,都不由地眉頭一皺,這道題對恩蔭之官員是有點難度的,但對於一眾等待補官的進士們,是沒有任何難度的,畢竟他們即便補官,補的也是縣令通判之類的地方官,有心的進士即便沒派官,卻也經常遊走於各縣之間,以便日後補官能順利利的接管過來,不至於鬧出一個不通曉政務的名聲出來。
兩場考核下來,已經近中午了,趙昕自然不會讓前來參加考核的官員們,餓著肚子繼續考核或者自己帶來的乾糧等食物,他事先早有準備,一聲令下,早有東宮御膳房的一眾內侍們拎著一個個提前準備好的食盒送上來。
食盒裡的飯菜都是一樣的,每人一份,簡單的四菜一湯,兩葷兩素。一眾考核之人忙起身感謝太子的賞賜。
而趙昕卻是沒有說話,開啟面前的食盒,當著數百官員的面,吃的津津有味。
一眾官員見太子不但賞賜食物,而且同他們吃的竟然都是一樣的,不由的心聲敬畏,將食盒內的飯菜吃得乾乾淨淨。
酒足飯飽後,說錯了,應該是湯足飯飽後,趙昕讓眾人休息了半個時辰後,方才進行第三場考試,數術。
趙昕出了十道數學題,第一道是: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有幾隻。
第二道題是:今有一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第三道題是:和尚吃饅頭,大和尚每人吃四個,小和尚每人吃四人吃一個,大小和尚各一百人,問大小和尚各幾人,各吃了多少饅頭。
......
一連十道數學題除了兩道趙昕自己編的外,其餘的都是出自古代典籍當中,有《孫子算經》、《演算法統宗》、《九章算術》等等。
趙昕心想,雖然有的題目時難了點,但基本上,這些進士們答對五六道還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