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鳴想好了,只有走自主設計這條路子,才能引領時尚,處於不敗之地。
踏入70年代後, 香江逐漸成為國際化城市,製衣業發展神速,但主要還是以加工為主,自家設計意識其實依然較薄弱。
雖然也出了一些很不錯的設計師,但沒有能夠形成氣候。
75年, 貿易發展局之香江成衣節, 首次於倫敦、巴黎舉行,之後也在東京、洛杉磯、紐約等地舉辦時裝展覽會。
77年香江時裝節, 首辦青年設計師創作展, 開始出現本地時裝品牌如Bang Bang、馬師龍等等。
但本地牌子還是很少。
80 年代是製衣業黃金期, 廠商開始生產高檔時裝, 香江在84、85年更成為世界成衣出口首位的地區。
本地時裝設計師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如鄧達智、張路路、尹泰尉及以紐約為基地的譚燕玉等,,都在此時努力建立自己品牌。
金融業高速發展,造就優皮中產一族出現,他們追求品味,於是在70、80年代開始,馬郭志清、潘迪生陸續引入國際時裝名牌來港。
還有日資百貨公司如大丸、三越等在香江開業,加速了島國文化的興起,本地偶像張國榮、梅豔芳、林憶蓮、陳慧嫻等大走島國偶像風格,令東洋打扮成為其中一個主流,無論男女都流行加添膊頭棉(sder pad的上衣及蘿蔔褲款式,女性也愛穿水手服、乞兒裝,牛仔褲、波鞋甚至成為主流。
曾一鳴要做的挺簡單,那就是比所有人都走在時尚的前沿。
他覺得要分三步走。
首先是不做代加工,做盜版英倫風和日韓風,先站起來,快速積累資本和人脈;
第二步是建立自己的品牌;
第三步是引領潮流。
“陳姐,自信點,有我呢,我要把你打造成香江最紅的服裝設計師。”
“到時候估計香江最紅的明星都要找你設計服裝。”
“呵呵,你就吹吧。”陳廷慧咯咯笑道。
“我什麼時候吹過牛了?”
“明天我就給你一些手稿,到時候你給我整理好,過幾天我們的服裝廠就要開業了。”
曾一鳴說道。
“我們什麼時候有一家服裝廠了?”陳廷慧眨了眨大眼睛。
就沒有聽曾一鳴說過。
憑空變出來的嗎?
“到時候你就知道了,反正你身上的擔子只會越來越重,角色也會不斷變換,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勝任。”
“忘了咱們當初一起開公司的想法了?”
“最近你就安心做兩件事,一件是和你的師妹搞好電腦的銷售,另外一件就是搞好服裝設計,其他的小生意就不要接了。”
“比如給客戶打字,做合同這些就不要了,浪費時間。當然舊電腦啥的要繼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