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定檔8月6日的新片,《搏擊俱樂部》。
很多導演都有一些影片,或許最初上映時票房不高,甚至以失敗收場,但後續口碑卻越來越好,甚至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這位導演的影視地位。原時空中的《搏擊俱樂部》,對於導演大衛·芬奇來說,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這部一度排名進入IMDB前十的影片,首輪上映,不僅票房失敗,口碑也算不得出彩。
隨後一路逆襲。
最終對於大衛·芬奇神格的提升,遠遠超過對方的成名作《七宗罪》。
再說當下。
西蒙這隻大蝴蝶一路折騰到現在,如果什麼都不做,再次出現《搏擊俱樂部》的機率很低,不過,因為恰好記得這部影片的一些創作背景,再加上西蒙此時在好萊塢的地位,稍稍撥動時間琴絃,歷史也再次重回了一下曾經的軌道。
話說回來,當初與丹妮莉絲合作大獲成功的《七宗罪》之後,芬奇的後續一部影片,1995年耗資5000萬美元的《心理遊戲》,以失敗收場。隨後又一部曾經沒有過的原創影片,還是無聲無息,這算是《七宗罪》之後的第三部。
好萊塢這邊,同樣有著事不過三的規矩。
再失敗,芬奇可能就要沉寂下去。
不過,因為前兩部的失敗,《搏擊俱樂部》的成本比曾經超過6000萬美元的預算要低很多,雖說主創基本都是原版,但新世界影業最初給出的預算只有4000萬,哪怕芬奇再次不可避免地超支,這次還是隻花了4600萬。
當然了,4600萬其實也不低,更何況還有西蒙親自幹涉後給出的1500萬美元宣發,總投入達到6100萬美元,也是重磅炸彈級別。
大衛·芬奇顯然也明白自己承受不起再一次的失敗,因此從影片立項開始,參加各種營銷活動就一直非常賣力。
再說西蒙之所以干涉,原因在於最終的成片,新世界影業上上下下都非常不看好,甚至是看不懂,這倒是與曾經的原版出品方二十世紀福克斯如出一轍。
於是,經過連續多次的內部試映、媒體試映、影迷試映和普通觀眾試映,摸清了不同觀影群體的大致態度之後,《搏擊俱樂部》最終確定了小規模開畫、網路營銷、爭議營銷、追求長線放映的發行策略。
影片的開畫檔期是8月6日,但《搏擊俱樂部》在提前一週的7月31日就舉辦了首映禮,隨後的8月1日週日,還在北美一些主要城市進行了一系列影迷場次放映。
隨後就是一個字,炒!
戰場主要是在新興的網路媒體上。
首先是7月31日的綜合首映,次日口碑開始解禁,傳統媒體其實給了一個還算不錯的評價,綜合媒體評分達到7.9分,顯然是比較認可的態度。然而,《搏擊俱樂部》並不是爆米花電影,這就意味著,評分不超過8分,其實就很難依靠口碑取勝。
因此,當然要挑起爭議。
結果就是,網路平臺上,《搏擊俱樂部》的口碑迅速‘兩極分化’,喜歡的非常喜歡,直接將影片奉為神作,還為傳統媒體只給這部電影綜合只有7.9分的成績打抱不平,而討厭的,則是非常討厭。
其中重點操作了一些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媒體評論當靶子,比如《舊金山紀事報》一位影評人就強烈批評《搏擊俱樂部》完全是透過故弄玄虛的譁眾取寵來迎合玩世不恭的青少年觀眾,影片所謂對現實社會的諷刺缺乏嚴肅性,純粹是一場鬧劇。
這就讓各地已經看過影片並且非常喜歡的芬奇影迷們受不了了,在各大電影網站、留言論壇等平臺釋出了大量為《搏擊俱樂部》鳴不平的帖子,不知不覺匯聚成一大波西式自來水。
當然,其中也不缺少直白的詛咒與謾罵,只是這些極端言論很快都被各個平臺刪除,還對相關賬號進行了一定的禁言處理。
這就涉及到尺度的問題。
可以爭,可以吵,但不能罵人,否則影響的還是影片本身。
這樣熱熱鬧鬧的氛圍中,《搏擊俱樂部》在8月6日正式上映,開畫銀幕數只有1263塊。
影迷群體當然不清楚新世界影業團隊的具體發行策略,於是,明顯有些可憐的1263塊銀幕,也很快在有心人帶動下成為爭議熱點,很多影迷都覺得丹妮莉絲也是打算放棄《搏擊俱樂部》,不僅在網路上發起了請願活動,要求丹妮莉絲增加放映規模,同時還號召志同道合的網友乃至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去支援這部電影。
剛剛上映兩週的《駭客帝國》餘威猶在,突然又冒出了一部好似要成為社會話題的《搏擊俱樂部》,對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而言,簡直大開眼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