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電氣與時代華納的合併談判還在拉鋸,另外一起大型傳媒行業併購已經再次敲定。
9月11日,西屋電氣與cbs集團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cbs總部召開聯合釋出會,宣佈西屋電氣將以90億美元的報價併購cbs集團,同時承擔cbs集團總計19億美元的債務,交易總金額達到109億美元。
前段時間丹妮莉絲娛樂有意併購cbs集團的訊息瘋傳時,cbs的市值巔峰一度達到87億美元,如果交易成真,丹妮莉絲娛樂很難在110億美元的報價之內拿下cbs。
丹妮莉絲娛樂虛晃一槍轉向大都會abc集團,cbs的股價暴跌,這一次交易,西屋電氣只是在併購宣佈之前股價基礎上給出了23%的溢價,不計算債務,90億美元的併購金額比cbs被丹妮莉絲收購的預期少了20億美元。
這在很多媒體看來是理所當然。
當下市值只有400億美元出頭的西屋電氣怎麼可能與丹妮莉絲娛樂比擬?
既然搭不上丹妮莉絲這一趟順風車,能夠賣出90億美元,相比年初時還在50億美元市值徘徊的cbs來說,已經是相當的高價。
隨著cbs易主的訊息公佈,基本宣告美國老牌三大電視網都依附在了大型企業巨頭門下,短期內不太可能再出現劇烈變動。對傳媒行業觀感比較敏銳的人更是體會到這些變動幕後所蘊含的意義:大型企業巨頭對電視平臺資源的一次瓜分。
雖然公共電視網的市場份額不斷被有線電視侵蝕,但誰也不能忽略,老牌三大電視網,對於影響控制美國輿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三個可以廣告全國的大喇叭,比任何一家傳統紙媒的傳播能力都要強勢。
網際網路崛起,紙媒衰落,電視資源被瓜分,美國的傳媒行業從90年代之前持續數十年的百花齊放,再次迴歸到寡頭壟斷時代。壟斷,就意味著失去自由,失去新聞自由。
然而,這種分久必合的趨勢,卻不是隨便什麼人能夠阻擋。
另一方面,cbs集團的另外一個‘追求者’維亞康姆,因為在這次併購爭端中落敗,當西屋電氣與cbs集團的合併訊息宣佈,當天股價就大幅下跌了6.1%,很多人都明白,錯失了這次併購cbs蛻變為傳媒巨頭的計劃,維亞康姆將來的命運很可能只會成為被收購者,不可能再進行太大範圍的擴張。
氣急敗壞地薩默·雷石東當天下午公開表示將會向西屋電氣和cbs集團提起訴訟,控告兩家公司在併購談判過程中對維亞康姆的欺詐行為,並打算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這次併購的最終達成。
外界對此一頭霧水。
西蒙卻是得到訊息,雷石東在這次交易中又被cbs大股東拉里·蒂施耍了一把,蒂施許諾雷石東只要將報價提升到92億美元,就可以同意對方的換股併購要約,然後將訊息放給了西屋,迫使西屋在最後關頭將報價從此前要定的87億美元提升到90億美元。
看似依舊沒有維亞康姆的92億美元報價那麼高,不過,西屋給出的,卻是全現金交易方案。
企業併購過程中,除非是非常看好兩家公司合併之後的發展前景,否則,大部分被收購企業股東都會傾向於拿到更多現金落袋為安。
維亞康姆將報價提升到92億美元,表面上似乎可以讓原cbs股東獲得更多合併之後新公司的股票,問題是,誰也不敢保證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全新的維亞康姆會怎樣發展,萬一股價暴跌呢?要知道,因為被兩家公司同時搶購,cbs股價可是被嚴重高估的,合併之後泡沫很可能會被擠出。
因此,92億美元的換股併購和90億美元的全現金收購,要不是太傻,就知道該如何選擇。
至於雷石東的氣急敗壞,結果也只能氣急敗壞一下。
被耍了就是被耍了。
歸根結底,還是維亞康姆本身根本無力從華爾街籌集足夠的現金用於這次併購,這其中還有著維斯特洛體系悄然發力的結果,西蒙一開始就不希望看到維亞康姆併購cbs。
西屋電氣與cbs集團達成併購協議的同時,另外一起規模要小很多的交易也基本敲定。
經過持續兩個月的低調談判,維斯特洛體系的阿波羅管理公司最終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ibm旗下的電池研發與生產部門,這部分資產包括ibm設立在北美以及海外的總計5個電池產品研發團隊和分別位於紐約州、墨西哥與中國的三家電池工廠。
西蒙之所以透過阿波羅管理公司的名義進行這次交易,主要是為了方便拆分。
&n電池研發與生產部門,主要為ibm旗下的膝上型電腦等電子裝置生產傳統的可衝放鎳鎘電池,位於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中國廣東的兩家工廠都是如此,只有紐約州去年才剛剛建立起來的一座電池工廠,才是用於生產最新式的鋰離子電池,而且規模遠遠不如墨西哥和中國的兩家大型電池工廠。
&n的電池研發與生產部門,主要就是為了鋰電池。
&n的底蘊絲毫不亞於日本的一干電子廠商,索尼在1992年首先推出商用鋰離子電池之後,ibm在去年也完成了相關產品的開發,並且在紐約州的奧爾巴尼市建立了鋰電池工廠。
路易斯·郭士納1992年臨危受命執掌ibm之後,一直在對龐大臃腫的ibm進行精簡,ibm的電池部門並不算這家老牌巨頭的累贅,只是因為並非核心業務,給ibm實現的營收和利潤都不算高,維斯特洛體系主動伸出橄欖枝之後,郭士納很快同意。
&n掌門本來還希望藉助一下維斯特洛光環,如同韋爾奇當初只想出售n電池部門從獨資變成與維斯特洛體系合資,ibm只佔股,運營交給維斯特洛體系。
如果是其他情況,西蒙大概也會同意。
單獨的電池供應商是很難獨立生存的,肯定需要客戶,保持ibm持股,將來這家公司肯定能夠拿到ibm的龐大訂單。
&n的鋰電池研發團隊、專利技術和產品工廠,對於現階段主流的重汙染鎳鎘電池不感興趣,保持ibm持股就行不通。
西蒙親自與郭士納透過幾次電話之後,對方終於鬆口,答應將電子部門完全交給阿波羅管理公司進行運作。同時,西蒙答應在維斯特洛公司直接成立的一家電池企業recttery中給予ibm2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