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算完。
另外的《兩杆大煙槍》、《追隨》、《變種DNA》、《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移魂女郎》、《海上鋼琴師》、《美麗心靈》等一大批中低規格票房體量的影片,佔據丹妮莉絲旗下三家廠牌整個1997年度46部發行影片的半數以上,總票房進賬也超過7億美元。
還在上映的《泰坦尼克號》等影片1998年票房部分不算,諸如《神奇女俠2》、《心靈捕手》等1996年度丹妮莉絲出品影片的1997年度票房部分,自然也算在其中,大概又是兩億美元。
全部加起來,精準的合計數字為31.4億美元。
這還不算《獨力日》等合作專案。
1997年北美全年票房總額61.9億美元,丹妮莉絲直接發行影片切分31.4億美元,佔比為50.7%。如同1997年年初預期那樣,真正的北美電影市場半壁江山,風頭無雙。
另一層面,也映襯出了好萊塢早年六大七大或八大製片廠並列的格局,已經徹底改變。
只說1997年票房排行前十的電影,以當年12月31日截止算起,直接出自丹妮莉絲娛樂的,就佔了八部。
彷彿印證了某個二八定律。
另外兩部,一個還是與丹妮莉絲合作的《獨力日》,不考慮還在上映的《泰坦尼克號》,《獨力日》暫時以3.06億美元本土票房位列年冠。
另外一個勉強可以說是與丹妮莉絲無關,堪稱碩果僅存,就是《終結者3》,截止1997年12月31日,本土票房累計為1.41億美元,而且排行只是第九名,僅高於丹妮莉絲出品本土1.34億美元的《臥虎藏龍》。
至於當初被一眾廠商寄予厚望的《第五元素》、《星河戰隊》、《異形4》等等重磅炸彈,全部落敗。
面對丹妮莉絲娛樂的強勢,好萊塢再次湧動出一些希望壓制的聲音。然而,早已錯過了打壓丹妮莉絲娛樂的最好時機,這些聲音,終究也只是一些牢騷。
相對於其他行業,好萊塢的競爭反而是比較公平的,大家各自制作自己的電影,然後讓市場說話。
現在,丹妮莉絲娛樂全是王炸,其他各家打不出好牌,這能怪誰?
總不能讓西蒙·維斯特洛少製作一些影片吧?
沒這道理。
至於壟斷之類的指責,更是站不住腳。
正當競爭打不過,往往就會產生一些不正當的想法。然而,這一招對於丹妮莉絲而言,當下也根本不敢輕用,因為現在的好萊塢,其他製片廠應該期盼的是實力過於強大的丹妮莉絲娛樂不對別人使用不正當手段,而不是螳臂當車地朝某個巨無霸使陰招。
那是自找不自在。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丹妮莉絲又過於強勢,各家為了避免虧損,只能削減自身的製片產量。這相當於主動把市場讓出來,猶如陷入一個讓人無法自拔的惡性迴圈。
有些人還能迴圈下去。
比如維旺迪,比如西格拉姆。
剛剛野心勃勃闖入好萊塢沒幾年,當然不會輕易收手。
另有些人,就覺得好萊塢越來越不好玩,本就心生退意,現在,這一想法越來越強烈。
比如索尼。
曾經的索尼在1997年經歷了一次大逆轉,出品了《黑衣人》等超級賣座影片,才勉強挺過了1997年和1998年的最艱難時期,這次可沒有那麼幸運。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後續影響開始顯現,使得索尼想要在好萊塢繼續糾纏下去,變得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