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西蒙,最近怎麼樣?”
“忙啊,布萊恩,你呢?”
“剛從紐約回來,我和鮑勃他們一起去看了大都會歌劇院的那場表演,太美了,馬丁還說以後打算新增到自己的作品裡。”
“說起馬丁,他這些年不是一直想要拍攝《紐約黑幫》嗎,我正要和他談談。”
“哦,這真是個好訊息,馬丁都等十多年了。西蒙,如果你沒有開玩笑,這次會議結束我就打電話給他?”
“當然不是玩笑。”
另外一間擺著幾組沙發牆上掛著投影儀更像是休息室的會議室裡,西蒙和布萊恩·德·帕爾瑪寒暄幾句,又和高門影業總裁艾拉·多伊奇曼以及跟隨自己多年的選角負責人琳達·瓦格斯簡單招呼,大家一起在沙發上坐下。
直入主題。
今天討論的專案名叫《洛城機密》,這是美國著名犯罪家詹姆斯·艾羅瑞的‘洛城四部曲’中的第三部,而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則是根據1947年轟動美國的洛杉磯‘黑色大麗花’謀殺案改編的同名《黑色大麗花》。
首部曲一舉成名後,艾羅瑞連續撰寫了另外三部相同年代背景的同類題材。
至於洛城四部曲的版權,最早的《黑色大麗花》,當年由環球買進,製作過一檔不成功的迷你劇後冷藏下來,MCA併購案後被丹妮莉絲娛樂接手,《洛城機密》則是1990年完成,由丹妮莉絲娛樂買入。
另外兩部《無際荒原》和《白色爵士》,西蒙都不怎麼感興趣,任由其他製片廠搶走。
由於一直安排不過來,直到去年年底,《洛城機密》才得以提上日程。
如果西蒙一心求穩,拉起原班人馬即可,只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打算讓布萊恩·德·帕爾瑪擔任導演。
這其實是個有點冒險的決定。
因為曾經2007版的《黑色大麗花》,就是布萊恩·德·帕爾瑪執導,上映之後一片罵聲,票房也堪稱慘淡。5000萬美元的投入,全球票房也只是接近5000萬美元。
不過,西蒙看過帕爾瑪版本的《黑色大麗花》,無論是以一個電影人還是普通觀眾的角度,這部影片都絕對沒有外界批評的那麼差勁,譬如發現黑色大麗花屍體的一段情節,鏡頭排程讓人拍案叫絕,而影片中米婭·科施娜扮演的伊麗莎白·肖特那幾段表演堪稱驚豔的錄影記錄,更是讓很多影評人認為達到了奧斯卡提名水準。
可以說,布萊恩·德·帕爾瑪的導演水準完全沒問題。
問題出在哪裡?
劇本!
這可謂《黑色大麗花》失敗的最直接原因,
只要是看過《洛城機密》,再看《黑色大麗花》,瞎子都能感受到製片方想要創造第二部《洛城機密》的野心,無論是角色搭配還是故事架構,模仿《洛城機密》的痕跡都實在太重。
於是弄巧成拙。
觀眾希望看到的是伊麗莎白·肖特,是黑色大麗花謀殺案,結果影片中的黑色大麗花案件幾乎淪為故事背景,反而將敘事重點反覆放在了兩對男女主角的各種雞毛蒜皮上,不失敗才見了鬼。
至於為何會是這種局面,深究起來,《黑色大麗花》最初確定的導演是大衛·芬奇,劇本都已經搞定,結果芬奇想拍成一部三小時的黑白片,製片方一聽就完蛋,於是芬奇退出,兜兜轉轉落到了因為2000年《火星任務》票房失敗好幾年都沒能走出低谷的帕爾瑪手中。
已經空閒了好幾年的帕爾瑪想接這個活計,只能順著製片方的心思。
結果可想而知。
再說《洛城機密》。
原版的《洛城機密》如何,當然很出色,只是一個完美糅合了三男主架構的劇本,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項就實至名歸。
只是影片整體終究有些中規中矩。
就像一道四平八穩的大菜,整體水準不低,就只是缺少某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因此,西蒙放棄原版導演柯蒂斯·漢森,選擇布萊恩·德·帕爾瑪,除了當年從《羅拉快跑》時代帕爾瑪幫助自己積累下來的情誼,還有就是希望這部影片能再上一個臺階,在原有版本基礎上,多一些帕爾瑪風格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