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美元的錄影帶零售價格,通常製片廠的出廠批發價為15美元左右,除去錄影帶的物料運輸等成本,毛利潤率依舊在40%以上。
因此,這部《蜘蛛俠》按照1000萬盒北美本土總銷量計算,至少也能夠給丹妮莉絲娛樂帶來1億美元的淨利潤。影片接下來的海外發行和電視平臺收益即使不多,在錄影帶熱銷帶動的人氣背景下,也必定非常可觀。
預計最終的淨收益,至少在最初1500萬美元預算投入的10倍以上。
好萊塢每年在全渠道平臺能夠給製片廠帶來1.5億美元淨利潤的電影專案,往往一雙手就能數的過來,因此可見,《蜘蛛俠》2D動畫電影絕對是又一匹讓其他製片廠豔羨不已的超級黑馬。
即使這個專案的成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但利潤放在這裡,西蒙也不得不更加重視起來。
首先就是輿論滅火。
為了促成《蜘蛛俠》大賣,發行團隊可是製造了不少對丹妮莉絲娛樂不利的‘黑料’的。
儘可能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髮行一部電影,這是西蒙成立丹妮莉絲之初就秉持的理念。《蜘蛛俠》又是如此成功,發行團隊此前的運作當然是得到了正面的肯定。
不過,卻也不能讓丹妮莉絲娛樂為了DC壓制漫威的輿論風向隨意擴散下去。
只要是稍微理智一些的人都應該很容易想明白,即使掌握了DC三巨頭的版權,但DC超級英雄終究不可能是丹妮莉絲娛樂的‘親兒子’,完全被丹妮莉絲娛樂百分之百持股的漫威才是。
哪怕是從單純的利益角度,丹妮莉絲與時代華納共同打造DC電影宇宙,仔細計算下來,整個電影宇宙,華納既能分享三巨頭的利潤,又單獨持有閃電俠和鋼骨這些超級英雄的版權,因此,華納方面的收益總體應該是更加豐厚的。
丹妮莉絲如果開發漫威電影宇宙,利益則完全是自己的。
如果可行的話,只要腦袋沒有壞掉,丹妮莉絲娛樂就應該這麼做。
既然沒有啟動漫威超級英雄的真人電影專案,丹妮莉絲娛樂肯定有著自己的考慮。
隨後,作為丹妮莉絲娛樂的CEO,艾米·帕斯卡爾在接受《好萊塢報道者》採訪時,親自解釋了丹妮莉絲娛樂暫時不開發漫威超級英雄真人電影的原因。
相比DC,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往往需要更加複雜的特效技術支撐,現階段的特效技術還無法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比如蜘蛛俠,想要實現彼得·帕克在紐約的都市森林裡穿梭往來,難度是非常大的。
因此,丹妮莉絲娛樂才會暫緩漫威超級英雄的開發。
選擇與時代華納旗下的DC漫畫合作,也是為了給將來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宇宙提前打下基礎。
艾米·帕斯卡爾的解釋得到了大部分影迷的肯定,再加上丹妮莉絲公關部門在私下裡的其他運作,《蜘蛛俠》發行團隊此前製造的輿論噪音很快消弭下去。
雖然,也有一些不太好的結果。
因為艾米·帕斯卡爾表露的計劃,此時的DC電影宇宙專案,完全是為了給丹妮莉絲娛樂將來開發漫威做準備,這就讓DC電影宇宙的前景布上了一層淡淡的陰霾。
將來,或許有一天,為了啟動‘親生’的漫威電影宇宙,持有DC三巨頭版權的丹妮莉絲娛樂,會不會刻意壓制冷藏這一直接競爭對手。
媒體上的類似擔憂出現後,直接造成了時代華納公司股價連續幾天時間的下挫。
自然又是一番雞飛狗跳。
完成輿論方面的滅火後,接下來就是後續的動畫電影開發計劃。
雖然漫威電影宇宙還要一些年才會啟動,但因為前世的記憶,西蒙其實已經對此有著大致規劃的。
動畫電影肯定還是要繼續製作,而且同樣會製作成一個長線交叉的系列,不過,西蒙卻不可能讓動畫電影影響到真人電影。簡單來說,就是不能讓動畫電影宇宙與計劃中的真人電影宇宙在劇情上出現太多重合。
否則,觀眾在動畫電影上來一次漫威電影宇宙之旅,如果真人電影宇宙故事線與動畫電影類似,即使依舊期待,大概也會有更多人不希望看到簡單劇情複製。
好在,作為一家已經成立超過半個世紀的漫畫公司,這麼多年時間,漫威積累了足夠多可以挖掘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