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片尾字幕結束,燈光亮起,放映廳內依舊飄蕩著驚訝和恍然的議論聲。
沒想到,竟然是這種結局。
不過,一切似乎又是那麼理所當然,稍微回想,就能影片中已經給出了太多暗示。
但。
無論如何,真是太讓人意外了!
麗莎·柯林斯感受著周遭議論聲,嘴角含笑地和男友一同起身離開放映廳。因為和某個傢伙的一些牽扯,她此時不由生出一種淡淡的驕傲情緒,同時決定抽空再看一遍,這部電影中的很多細節還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9點鐘的場次,觀影結束,時間已經是11點鐘。
不過,離開時路過售票大廳,麗莎發現剛剛離場的一些觀眾再次向售票視窗走去。
現在的時間段,那些人顯然不是為了趕時間看另外一部影片,想來很可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溫剛剛影片中很多伏筆細節。
大部分劇情反轉的影片因為缺少足夠的鋪墊,劇情轉折多少都會有些突兀。然而,《靈異第六感》卻絲毫沒有出現這種問題,影片中太多細節都明顯暗示了最後的結局,只是,不知道結局的人很難理解那些細節,知曉結局之後,一切就豁然開朗。
最關鍵的是,所有的鋪墊,所有的伏筆,又都完整地和影片故事融合在了一起,不顯刻意,不可分割。
所以,這才是天才手筆啊。
麗莎不由想起最近一段時間總是有一些媒體在唱衰這部電影,現在,丹妮莉絲娛樂無疑又製作出了一部經典。至於票房,想想剛才那些已經深夜還想立刻對影片進行重溫的觀眾,這顯然不會是什麼問題。
西海岸應該還是晚上九點鐘。
不算晚。
於是決定回去就打電話給珍妮,向她祝賀一下。如果能碰到他和她在一起就更好了,或許能說上幾句話。
麗莎·柯林斯結束自己的觀影時,北美各個州縣無數或職業或業餘的影評人也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關於《靈異第六感》的影評。
相對於其他電影,《靈異第六感》在這方面無疑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本週只有這一部新片開畫,而且還是備受矚目的西蒙·維斯特洛和羅伯特·德尼羅主創,大部分報紙媒體既不可能忽略維斯特洛和德尼羅,其實也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明天的娛樂版面上大家都在一擁而上地討論《靈異第六感》,自家報紙卻沒有出現類似新聞,那讀者很可能會認為這家報紙是不是與社會脫節。
這可不是報紙經營者希望看到的。
於是,週六一大早,北美無數家報紙的娛樂版面重點影評新聞幾乎都與《靈異第六感》有關。
只是這一點,就相當於一場投入巨大的全方位地毯式營銷。
很多大導演大明星為什麼總是更容易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天然吸引著大批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這些人的作品,即使質量不高,因為關注度和知名度太廣,票房一般都不會太過失敗。如果質量足夠出色,那就很容易大賣。
這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票房號召力’。
北美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影評體系,報紙上的影評人通常情況下並不需要以劇透的方式博取眼球。丹妮莉絲娛樂發行部門在艾米的特意叮囑下又在這方面加大了公關攻勢。最終,週六關於《靈異第六感》的影評中,幾乎所有影評人在對影片的盛讚中又都小心翼翼地守護者影片某個最關鍵的秘密。
當然,雖然沒有劇透,但相比丹妮莉絲娛樂在宣發階段的完全保密,影評人們就不需要再那麼保守。
《華盛頓郵報》的著名影評人斯蒂芬·亨特就明顯非常抓撓地寫道:“稍微留心一下,《靈異第六感》就會讓你欲罷不能,這部風格陰鬱清冷的電影最終會指向一個你絕對無法預料的結局。我非常非常想告訴你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我不能這麼做,因為你們會恨我。我只能說,這是一部今年絕對不容錯過的電影。”
《洛杉磯時報》沒有斯蒂芬·亨特那麼欲言又止,卻也不無暗示地稱讚道:“西蒙·維斯特洛又一個縝密而精緻的劇本,《靈異第六感》絕對是我看過類似影片中結局最為出色的那一個。”
其他諸如《好萊塢報道者》、《綜藝》、《芝加哥太陽報》、《舊金山紀事報》等等影響力巨大的報紙平臺,大篇幅的《靈異第六感》影評中,無一不對影片出人意料的結局做出了或明或暗的提示。
影片結局的評論之外,避免劇透的前提下,大量影評還重點剖析了《靈異第六感》關於救贖的故事內涵,德尼羅和科爾扮演者的表演也獲得了一致肯定。
科爾的扮演者只是從眾多童星中挑選出來的新人,關於演技的評論更多地傾向於羅伯特·德尼羅這位老牌大咖。
相比布魯斯·威利斯,如同以往參演的很多部影片一樣,羅伯特·德尼羅在克勞醫生這個角色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不但研究了大量兒童心理學方面的資料,還花了一個月時間在一家心理診所親身體驗這一職業。
因此,影片中德尼羅所表現出來的大量言行舉止都與一個專業的心理醫生無異。
《紐約郵報》的影評人毫不掩飾地稱讚德尼羅在《死亡詩社》之後,又一次成功塑造了一個全新領域的銀幕角色。影評人在文章中還建議德尼羅最好能夠放棄參演即將開拍的《好傢伙》,以免他重新回到黑幫角色的形象桎梏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