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男孩見珍妮弗扭頭,眼神全都亮了下,隨後另外兩個男孩也紛紛附和著,還一起加快了一些腳步,趕在珍妮弗和麗莎身旁。
如果是平時,珍妮弗對這種拙劣的搭訕完全是不屑一顧的。但這次,她卻主動看向剛剛說話的那男孩,問道:“你真覺得《蝴蝶效應》比《羅拉快跑》還酷嗎?”
“當然,依靠日記回到過去,這個想法難道還不夠酷嗎?”那男孩毫不猶豫地比劃著說道:“更何況,還有蝴蝶效應,和《羅拉快跑》中的細節比起來,一瞬間改變一生,這才是真正的蝴蝶效應。而且,最後回到母體子宮裡親手勒死自己,嘖,西蒙·維斯特洛真是個天才。”
聽著旁邊男孩手舞足蹈地興奮比劃,珍妮弗感覺自己腦海中似乎閃過了一些什麼,卻沒能抓住。挽著她手臂的麗莎臉上卻明顯多了一些瞭然。
這麼說著,不知不覺已經走出了影院。
三個男孩看珍妮弗兩人就要離開,又追上來,剛剛的那男孩主動邀請道:“嘿,女孩們,一起去酒吧怎麼樣,我們知道附近有一家不會查年齡的酒吧。”
珍妮弗還沒有回答,麗莎就已經帶著幾分調侃地對三個男孩道:“算了吧,小傢伙們,我們可沒有和未成年人約會的興趣。”
笑著說完,甩開三個男孩,麗莎拉著珍妮弗飛快地來到停車場。
找到自己的車子,兩女上車,負責開車的麗莎發動轎車之後,才突然伸手,在珍妮弗漂亮的金色馬尾上輕輕抓了把,依舊笑著,道:“讓你整天扎這個,被當成小女孩了吧。”
珍妮弗甩了甩頭髮,伸手在麗莎身上打了下,道:“你快開車吧,我都有些困了。”
麗莎打著方向盤把車子開出停車場,看珍妮弗依舊一副若有所思地模樣,道:“你不會在想維斯特洛吧?”
珍妮弗臉色頓時有些微紅,卻立刻反駁道:“是你想才對吧,你那麼崇拜他。”
麗莎卻不像珍妮弗這麼羞澀,很直白地說著:“那麼厲害的一個傢伙,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我可不打算去加州,你舅舅不是他的私人律師嗎?到時候幫我寄一些簽名照回來。而且,如果你能把西蒙·維斯特洛從珍妮特·約翰斯頓手中搶過來,我到時候親自飛去洛杉磯幫你開慶功派對。”
珍妮弗聽麗莎越說越離譜,羞紅著臉伸手過來:“你胡說什麼啊。”
麗莎張了張嘴,一口整齊的白牙作勢在想要捂自己嘴巴的小手上咬了下,把珍妮弗嚇開,才笑道:“我只是把你的心裡話說出來而已,要加油哦,珍妮。”
“我決定接下來十分鐘都不再和你說話。”
麗莎呵呵笑著,見珍妮弗真的不再理會自己,無所謂地開著車子。
過了一會兒,再次瞟了眼副駕駛上的好友,見她開始消退的紅暈臉龐上還帶著些擔憂,突然又道:“沒必要這麼擔心,我覺得,這部電影,或許就只是給那些毛頭小子們看的。”
隨著影片的首日上映,《蝴蝶效應》的影評也大規模出現在各種媒體平臺上。
“《羅拉快跑》之後,西蒙·維斯特洛再次以自己出色的想像力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探討人生無數種可能性的精彩故事。《蝴蝶效應》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時間長河中無數個點點滴滴構成,你無法改變,無法擺脫,無法反悔。真實的人生,註定只會有一種結果。”
這是彼得·巴特勒在第二天的《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的影評文章。
雖然在觀影過程中,彼得·巴特勒對這部影片的觀感與遠在東海岸的珍妮弗兩女類似,但他還是寫出了一篇毫不掩飾地表達認可的文章。
不過,彼得·巴特勒之外,北美的太多影評人就顯得非常不客氣,甚至是毫不掩飾地表達著自己對《蝴蝶效應》的厭惡。
“沒有人可以拯救這些無聊地重複片段。”——《綜藝》
“在《大河邊緣》和《局外人》等影片中都有著精彩表演的馬特·狄龍,挑選這部電影真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娛樂週刊》
“悲觀的主題,混亂的敘事,無聊的角色,這真是最近一段時間最讓人感覺無趣的一部電影。”——《電影沙龍》
“西蒙·維斯特洛或許想要透過《蝴蝶效應》表達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思考,但結果卻只是淪為一部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無聊影片。”——《紐約觀察者》
“……”
“……”
在這一系列差評裡,當初引發對西蒙質疑的《紐約時報》撰稿人馬克·霍靈頓更是再次冒頭,毫不客氣地表示‘《蝴蝶效應》完全是一部非常愚蠢而又自命不凡的混亂影片,我完全無法理解西蒙·維斯特洛到底想要透過這樣一部讓人生厭的電影表達什麼’。
《羅拉快跑》的大獲成功終究有著太多偶然因素,因此,《蝴蝶效應》的票房表現對於西蒙在好萊塢的後續發展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甚至,還只是週六,面對《蝴蝶效應》的一邊倒差評,羅納德·戈德伯格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西蒙,希望能組織一次《死神來了》的製片會議,他想要親自參加。
這顯然是違背了雙方當初簽署的協議。
顯而易見。
如果《蝴蝶效應》最終票房失利,西蒙手中正在推進的三個專案,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