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為‘斯皮爾伯格陣營’中的一員,迪斯尼為這部電影開出的預算高達4500萬美元。要知道,八十年代,好萊塢大製作電影的預算成本普遍都控制在2000萬美元以內。也只有和斯皮爾伯格有關的電影,才可以輕鬆突破這重預算限制,甚至將平均的預算成本翻上好幾倍。
餐廳內,注意到西蒙臉上淡淡的羨慕和神往,兩個都已經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相視一笑。
好萊塢每年都有無數年輕人夢想著成為第二個斯皮爾伯格,最終能夠有所成就的卻寥寥無幾。
但眼前的年輕人,剛剛進入好萊塢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再加上西蒙表現出來的毋庸置疑的才華,大衛·吉勒和布萊恩·德·帕爾瑪都意識到,西蒙將來絕對能夠在好萊塢闖出一番天地。
因此,此時都已經人到中年功成名就的兩位好萊塢名宿,絲毫不介意順手推上這年輕人一把。
大衛·吉勒小小地激發了一下西蒙的野心,同樣坐在西蒙對面的布萊恩·德·帕爾瑪也開口問道:“西蒙,聽喬納森說,你打算製作一部實驗電影,可以說說嗎?或許我和大衛可以給你一點建議。”
西蒙並沒有意識到面前兩個中年人有意無意地提攜心思,即使知道了,他也只會感激對方的好意。前世在一個類似的圈子裡闖蕩了十多年,西蒙深知在這種圈子裡,人脈甚至是人情的重要性。
“其實,在上午的會議上我就想說這件事,”西蒙聽到布萊恩·德·帕爾瑪的問題,從放在旁邊椅子上的揹包裡取出《羅拉快跑》的劇本和分鏡頭畫稿,分別遞給大衛·吉勒和布萊恩·德·帕爾瑪,道:“大衛,還有布萊恩,我覺得,我們並沒有必要修改《蝴蝶效應》的電影名字。前段時間的那件事中,由於不少媒體的報道,很多人其實已經注意到了‘蝴蝶效應’這個單詞。而且,我打算製作的這部名叫《羅拉快跑》的實驗電影,同樣可以非常形象地解釋‘蝴蝶效應’的概念。到時候,如果福克斯能夠給予一些媒體資源支援,透過這部電影,‘蝴蝶效應’的概念會傳播的更加廣泛。到最後,即使有一部分人還不明白這個詞彙的含義,只要電影整體熱度被運作起來,這組詞彙也可以成為吸引觀眾進入影院的一個懸念。”
雖然意識到了西蒙想要藉助福克斯幫助宣傳自己電影的小心思,不過,西蒙這番對電影營銷有著獨到個人見解的說辭,還是讓剛剛翻開《羅拉快跑》劇本的大衛·吉勒微微點頭。大衛·吉勒旁邊,布萊恩·德·帕爾瑪卻是被西蒙極具專業性的分鏡頭畫稿所吸引。
西蒙見兩人都產生了興趣,便將話題轉移到《羅拉快跑》上,繼續道:“關於《羅拉快跑》,這是一部平行三段式結構的實驗電影。故事很簡單,羅拉的男友曼尼意外丟失了10萬美元,為了避免男友被自己老大殺掉,羅拉必須在20分鐘內籌集到10萬美元,並且趕到曼尼所在的地點。不過,我想透過電子遊戲的闖關模式來展示這個故事。根據電子遊戲的回檔設定,羅拉為了籌集10萬美元並趕到男友身邊,在同樣的場景下進行了三次不同的嘗試。這三次嘗試的結果各不相同,同時,羅拉的每次奔跑,也都對路途上偶遇的一些人的人生造成了非常細微的影響,這些影響持續放大,最終導致這些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這就是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劇本並不長,大衛·吉勒聽著西蒙的解說,已經很快翻閱到羅拉在第一個路口撞見推嬰兒車婦人的情節。布萊恩·德·帕爾瑪被西蒙的分鏡頭畫稿吸引著,同樣也沒有忽略西蒙的闡述,此時抬頭問道:“西蒙,你打算怎麼表現這種‘蝴蝶效應’?”
“照片蒙太奇,”西蒙乾脆地回答道:“羅拉每次與線索人物相遇,都可以插敘一段快速的照片蒙太奇,來展示這些人的後續人生走向。”
聽到西蒙的解釋,布萊恩·德·帕爾瑪思索片刻,臉上逐漸露出讚賞的表情,情不自禁地抬手在桌面上輕輕敲了下,道:“很驚豔的想法。”
雖然已經提前在劇本上看到這種表現形式,大衛·吉勒此時依舊附和著點頭,毫不吝惜地誇獎道:“非常棒。”
大衛·吉勒和布萊恩·德·帕爾瑪都已經在好萊塢浸淫幾十年時間,混跡時間越久,兩人也就越能體會到在這個圈子裡,想要有所創新是多麼困難。
隨著西蒙的繼續解說,兩人甚至隱隱感覺,西蒙的這部電影,如果做好了,將來絕對會成為很多好萊塢電影人的學習模仿物件。
餐廳侍應生早已將午餐端了上來,三人卻都沒有用餐的意思。
仔細聊了足足半個多小時,大衛·吉勒才道:“所以,西蒙,你是說,你打算用自己的《蝴蝶效應》稿酬來完成這部電影?”
西蒙點頭道:“是啊。”
大衛·吉勒想了想,道:“你的合約稿酬一共是20萬美元,除去經紀人佣金和預留稅款,最多隻剩下15萬美元。如果是利用16MM攝影機拍攝的話,或許也足夠了,但這樣就太浪費你的劇本了,為什麼不做成一部標準的35MM膠片電影呢?”
西蒙頓了下,道:“大衛,我本來就打算利用35MM膠片拍攝。”
大衛·吉勒這次語氣同樣頓了頓,道:“你是說,15萬美元,35MM膠片拍攝?西蒙,你要明白,雖然看起來只是兩種規格不同的拍攝模式,但16MM電影和35MM電影,卻絕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製作規格。你這部電影還涉及到大量篇幅的外景戲份,沒有一個完整的專業劇組支援,想要實時拍攝是非常困難的。所以,15萬美元,根本無法完成這部電影。”
聽到大衛·吉勒這位擁有幾十年製片經驗的好萊塢知名製片人這麼說,西蒙終於確認了這段時間以來心中一直縈繞的某個疑惑。
原版的《羅拉快跑》,各方面的製作水準,無論是畫面、配樂、燈光、佈景乃至剪輯,都完全沒有太多低成本電影的跡象。西蒙原本一直覺得,這或許是導演湯姆·提克威的天才屬性使然。電影行業的製作成本,彈性從來都是非常大的。
而且,西蒙也不太瞭解德國電影製作的普遍規格。
記憶中的35萬德國馬克,換算成美元,大概有18萬。在1998年,換算成人民幣,那也是差不多150萬。150萬人民幣,在1998年,製作一部電影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隨著這些日子親自對《羅拉快跑》各方面籌備的深入進展,西蒙也越來越開始懷疑,自己很可能記錯了《羅拉快跑》的預算規模。
或許,原時空中,《羅拉快跑》的製作成本根本不是35萬德國馬克,自己很可能,少記了一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