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左御衛大將軍尉遲偕選精銳五千人到東萊與水軍匯合……
詔戶部給大軍準備糧草,就說……海上演兵,不要讓人瞎猜。”
這就是三封詔令了,顏師古很是費了些腦筋,想著怎麼讓戶部和兵部不來“瞎猜”。
軍事調動上面很多時候不是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必須經過兵部和衛府來辦理,戰略戰術上更是如此。
皇帝親自下詔調兵,最聽話的還是京師駐軍,兵權一般都掌握在皇帝心腹手中,遇到緊急之時,皇帝可以用手詔越過兵部直接調動京師各部兵馬,在外的駐軍多數就不成了。
如果用皇帝密詔的方式傳令給地方駐軍,那隻能說明情況危急到了一定的程度,京師駐軍已經靠不住了,是要調兵勤王的節奏。
當然了,開國皇帝,尤其是馬上皇帝就又有所不同。
只要李破心意已決,輕易便可調動外間人馬,外面的將軍們也不敢抗命不遵,正是有著這種便利,開國君王才能坐穩皇位。
所以說像楊堅那樣登上皇位的人就不太穩當,也正源於此,前隋名將輩出,有著出將入相的說法。
李破這次調動兵馬不算是小事了,一萬精兵,戰船就得數百艘,還要出海……已經算是一種軍事上的冒險行為。
兵部那邊要是知道皇帝派人去打高句麗,他們的反應不用想,一定會勸皇帝收回成命,所以要用海上演兵的說辭來搪塞一下。
見鬼的演兵,這年頭可不實興這個……操練人馬還差不多。
可從江都,江陵這樣的地方調兵到東萊,好吧,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其中的意味。
………………
聽著丈夫下了一連串的詔令,一副興致勃勃要大動干戈的樣子,李碧有些憂慮,等到李破說完,她便說道:“要不還是等新羅使者來了長安再說吧……”
李破笑笑,細心的解釋道:“新羅使者來的是個女子,顯然未抱太大期望,咱們這邊戰亂這麼久了,那邊的人不會沒有聽說。
我估計啊,來人所求必然不多,不像是突厥人來到咱們這裡,又是和親啊,又是通商啊,會盟啊什麼的。
所以接待新羅來使,儘可從優而待,讓他們感受到大唐的親善,我覺著女人之間好說話一些,接待新羅來使的事情便由你來做吧……”
聽到這裡,李碧心裡跳了跳,心說新羅人不是想跟大唐聯姻吧?
李破還無所覺,只是自顧自的說著,“新羅小國,地處偏遠,人不甚眾,地不甚廣,若不派些兵馬過去,料它也不敢跟高句麗呲牙。
這邊先準備一下,等見了高句麗的人再說。”
見丈夫沒有動用大兵的意思,李碧放心了不少,卻還是說道:“夫君應該記得當年咱們去遼東的時候吧?夫君那時曾經說過,若伐高句麗,幾千騎即可,往來奔襲,不出數載便能復有遼東之地。
妾身深以為然,還望夫君莫要忘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