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羅幼度滿心喜悅,他安排伊審徵、陳處堯前往高麗,任務圓滿的完成了。
雖說後期一直是陳處堯的功勞,但前期要是沒有長袖善舞的伊審徵,陳處堯輕易得不到高麗國君王昭的器重。
陳處堯已經功成身退,伊審徵卻下落不明,只是知道他成為了契丹的俘虜被耶律休哥押送到了上京。
羅幼度對於忠於自己的人,對於與國有功之臣向來親善。並沒有因為伊審徵失去了價值放棄對他的尋找,而是讓武德司盡力調查伊審徵的下落,想方設法將他營救回汴京享福。
這得到伊審徵的訊息,羅幼度打從心裡的高興。契丹有水軍的訊息,正是伊審徵傳遞來的。
原來耶律休哥見伊審徵頗具才幹,便將他帶到了上京,接受契丹吏部的安排。
負責考核伊審徵的官員叫郭襲,是契丹的吏部侍郎,生長於契丹的漢人,擁有不俗的幹略,在行政上是一把好手。
伊審徵人品有疵,但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很快就透過了考核,任命為樂康縣令。
樂康是位於契丹的泰州,也就是後世吉林洮南市東北洮兒河北岸城四家子村。早年一片荒蕪,但因為位於渾河下游,周邊有一大片可以開墾的土地。耶律阿保機便將從中原掠奪來的百姓安置在了這個地方,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型村莊。
伊審徵擅於溜鬚拍馬,見風使舵,如他這樣的女幹佞,到哪裡都不會虧待自己。他是當過宰相的人,讓他幹縣令的事情,自然是手到擒來。
他先憑藉過人的情商與樂康縣的豪紳建立關係,看出了樂康縣的弊端,以三寸不爛之舌,鼓動豪紳出資修路引水,將渾河之水引入樂康縣的田區。
這裡引水的主要方向是豪紳家的田產,但是周邊百姓也能分得一杯羹。
不過月餘時間,伊審徵已經成為了樂康縣人人愛戴的好官。
一天伊審徵接到了上峰的命令,讓他領樂康縣百姓疏通一條河渠,將渾河之水引向西遼河。
此命令讓伊審徵覺得莫名其妙。
此刻的東北是名副其實的北大荒,在沒有重型器械的情況下,很多地方是不可能開墾開荒的。
渾河到西遼河這一段距離不長,但是沿途多沼澤密林,土地堅硬,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引流至西遼河完全沒有意義。
不過伊審徵最大的好處是聽話,上峰怎麼安排,他就這麼幹,也不多問,更不彰顯自己的特殊性,號召百姓聽命而行。
對於伊審徵的態度,契丹方面很是滿意,讓他負責監工,將周邊上萬百姓都交給他管理,讓他在限定時間挖掘出一條寬兩丈,深一丈的河渠。
伊審徵心中疑問更甚,哪有灌溉河流需要寬兩丈深一丈的?
伊審徵心底好奇,利用職務的便利,與下屬縣令聊到此事。
諸多縣令抱怨連連,尤其是在挖掘河渠的過程中,他們急缺匠師。
細查之下,伊審徵敏銳地察覺在五年前匠師突然變得奇貨可居起來,他們村裡諸多匠師都去大城鎮討生活了,據說都混得不錯。
隨即伊審
徵聯想到了村裡的怪談:說是渾河上游有蛟龍作祟,他們的漁船隻要靠近,便會為蛟龍吞噬。也有人說渾河上游生活著一群吃人的野人,村裡已經有十數位不信邪的漁人失蹤了。
而且上游還會時不時地漂流下一些船板木屑以及一些生活垃圾。
伊審徵將這些事情綜合起來,察覺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看著他們挖掘的河渠,心生一念,這不是灌溉是走船吧?
伊審徵找來地圖,發現只要將渾河與遼河相連,這條河渠就能夠直通遼東海灣。
武德司在這個時候尋到了伊審徵。
伊審徵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武德司的密探,果然在渾河上游發現了造船廠還有他們的水軍。
伊審徵得到回報,眼中滿是功績,親自修書一封,將自己如何如何高明發現契丹水軍蹤跡的訊息,添油
加醋地讓武德司的密探傳到了羅幼度的手上。
羅幼度得知契丹有水軍的訊息,聯絡上下明白了耶律屋質的算計,當即故作張狂,將計就計的引蛇出洞。
羅幼度將手上的訊息放入火中燃燒,高聲道:「快,召集諸將議事。」
儘管是凌晨時分,核心將帥還是三通鼓之內,集聚御帳!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