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嶺!
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青泥嶺被譽為“秦隴屏障、巴蜀咽喉”。
李白《蜀道難》這首詩中的“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說的就是此處。
蜀軍李廷圭大馬金刀的坐在經過雨水洗涮的山石之上,望著山下山道,眼中透著一抹焦慮。
李廷圭幼年起就侍奉後唐太原留守孟知祥,同光三年,孟知祥奉命出兵滅亡前蜀,李廷圭身為孟知祥曲部隨軍,屢立戰功。應順元年,孟知祥自立為帝,建立後蜀,李廷圭也被授予軍職,成為太子孟昶的侍衛長。協助孟昶除去了功高震主的蜀中第一將李仁罕。
也是有了這一層關係,孟昶對李廷圭信任有加,是極少數未給清算的前朝舊將,也是現今蜀國為數不多的能戰之將。
歷史上他雖被王景擊敗,但亦成多次在交手中取得優勢,讓王景、向訓大吃苦頭。
敗給王景未必就是他能力不足,而是後周與後蜀兩個國家的差距。
此刻他與高彥儔藏兵於青泥嶺的鐵山之中。
這出蜀之路就那麼幾條,陳倉道、祁山道、褒斜道、子午道。
青泥嶺位於陳倉道中後段。
而周軍出大散關順嘉陵江上游河谷入鳳州,走的就是陳倉道。
李廷圭若是要救成州、階州,他應該走諸葛亮北伐祁山的老路,從略陽沿白水江而上,方能抵達成、階二州。
李廷圭沒有出現在祁山道,而藏兵於陳倉道,無疑印證了羅幼度的推測。
從一開始,李廷圭就沒有打算被動防守。
他的目標就是兵力薄弱的鳳州。
作為駐守成都的中央將軍,對於蜀國內部的情況心知肚明,打持久戰對於現在的蜀國來說,如同自殺。
速戰速決,唯一選擇。
忽然,李廷圭從大石頭上站起,目光所及之處一行十餘人正往山上走來。
為首一人正是他的好友高彥儔。
“高兄!”
李廷圭快步而走,但由於山道難行,又是雨後,以至於邊走邊滑。
“小心點!”高彥儔見狀低呼一聲。
李廷圭站穩了身形,笑道:“無妨,這點山路奈何不得我!”
他並非蜀地人,但入蜀之後,深知在蜀動兵,以山地戰為上,特地練習過登山下山之法。
“如何了?”
李廷圭看著高彥儔身後衣衫襤褸的十餘人,表情吃重道:“只有這幾人回來?”
高彥儔指著一個小校嘆道:“讓昌宜說吧。”
昌宜舔了舔乾裂的嘴唇道:“我們一行三十人,帶著三名樵夫,從鳳凰山繞過了鳳州,在四天前抵達了黃花谷。已經探知了周軍糧草的動向,他們在十一日前出了大散關,現在差不多過了威武城,大概五日後,將抵達鳳州。”
李廷圭默然道:“這麼說來,我們是沒有機會繞過鳳州,直接斷他們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