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從1910年到1915年的經濟表現,絲毫不遜色於之前的十年,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非有幾十年的積累打底,屬於厚積薄發,而三五計劃則是趕上了好的歷史機遇期。
隨著1916年的到來,東非的“四五”也正式出爐並且實施,並且針對新經濟政策啟動後,東非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針對性處理。
四五帶有非全計劃性特徵,意義完全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非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
東非因為新經濟政策的執行,使得三五期間計劃和市場平行展開,毫無疑問這種突然的經濟領域轉折,對本國經濟影響巨大。
但是藉助一戰的歷史機遇,三五計劃依舊順利軟著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其暴露的問題因為經濟的繁榮就應該選擇視而不見。
尤其是對自由市場缺乏宏觀調控手段,導致東非自由市場野蠻生長,暴露出大量社會和經濟問題。
所以五年計劃變為五年規劃,也就意味著東非政府經濟領域治理模式的重大改變。
用恩斯特的話來說:“兼顧計劃和市場的統一協調發展,同時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優勢,是未來東非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
而四五規劃相對於三五計劃,的主要看點除了思想核心指導方針等變化以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同樣十分突出。
在完全計劃經濟時代,東非政府是“能管都管”的全能大家長,而現在則以指導,引導等職能為主,甚至新增了“服務”的內容。
……
萊茵市。
四五規劃開始後,東非政府再次進入忙碌階段,加上一戰這個視窗期,東非政府的工作強度更是上了一個臺階。
恩斯特:“目前階段,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取得了輝煌的建設成就,形成了以中央鐵路橫線為主軸的中間地帶經濟核心。”
“但是,同樣不能忽視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在四五規劃期間,政府將以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為核心,開發區域經濟,建設東非經濟新版圖。”
大湖區和南方地區,可以說分別是東非農業和工業基礎條件最佳的地區。
大湖區耕地面積大,雨熱條件優良,地形相對平坦,一直都是東非最重要的農耕區域。
而南方,基本值得的是前世南非,波札那,莫三比克等區域,這裡有東非最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在過去除了沿海以外,一直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
而事實上,如果早期東非選擇南方地區開發建設,毫無疑問將大大節省工業和經濟發展成本。
“大湖區是帝國農業的蓄水池,擔負著全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過去幾十年裡,一直都是我國農業最重要的區域,是全體國民的‘鐵飯碗’,但是經濟要全面協調發展,大湖區就不能只依賴農業一條腿走路。”
“所以在四五規劃期間,發展大湖區是政府的重要任務,尤其是要發展坎帕拉,基蘇木等沿湖區城市。”
“圍繞大湖區為核心,打造東非經濟新的一極,帶動北方經濟的高質量和高速度發展。”
坎帕拉,基蘇木,姆萬紮都是大湖區沿岸的重要城市,尤其是基蘇木和姆萬紮,曾經都是東非的老牌經濟強市,近些年隨著東非經濟重心放在中間帶,所以已經有些跟不上大部隊。
恩斯特接著說道:“圍繞大湖區,打造一條沿湖經濟帶,充分利用大湖的水運優勢,實現物資調配。”
大湖區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坐擁東非第一大湖,水運交通十分發達,加上東非全國運河計劃,以及鐵路公路的建設,可以說大湖區已經成為東非重要的內陸交通樞紐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