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勢必會對接下來的世界格局產生新的影響,而這就讓東非也必須為未來發展做出新的判斷和佈局。
國防部長普里皮亞特說道:“有了美國的加入,協約國的實力大增,即便俄國退出戰爭,也會給同盟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根據我們的預測,接下來兩大陣營間的戰爭,將進一步走向消耗,底蘊上的比拼,除非同盟國能夠在軍事上像在東線那樣取得節節勝利,否則和協約國在物資,國力上進行消耗,同盟國終將處在劣勢地位。”
如果單看工業,那同盟國其實並不算弱,但是協約國中英法掌握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有充分的物資,能源補給,而美國加入協約國後,協約國陣營在工業上的劣勢也徹底逆轉。
所以留給同盟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在軍事上迅速開啟局面,不管是西線,亦或者東線只要能突破協約國的封鎖,那都將大大減少同盟國的壓力。
雖然,俄國已經退出戰爭,但是這並不等於東線戰場的完結,現在東線戰場的比之前進一步向南轉移,由原來同盟國和俄國接壤地區,變成了巴爾幹半島到波斯灣一線。
而在這一線的主力正是英國,從去年年末開始,英國已經從多個方向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攻擊,這也是導致東非和同盟國貿易徹底中斷的原因。
在北部,英國人積極拉攏羅馬尼亞,黑山,希臘等國家和勢力,維持住了協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劣勢。
而這些國家之所以倒向英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不管協約國的奧匈帝國亦或者奧斯曼帝國,甚至保加利亞都有可能讓這些國家從巴爾幹半島的版圖上消失。
與此同時,英國本身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也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奪取君士但丁堡,二是聯合埃及,從紅海一線打擊奧斯曼帝國西海岸,三是聯手波斯,封鎖波斯灣。
這基本上就是“新東線戰場”的情況,相較於原本的東線戰場,更加分散,但英國人打擊的每一處都是重點。
總參謀長克里斯蒂亞諾說道:“從目前的戰爭形勢來看,協約國應該是想達到以下幾個目標,第一就是將同盟國徹底封堵在包圍圈之內,堵死他們從外部獲取戰能源,工業原材料,武器等戰略資源的通道。”
“其中,波斯灣和達達尼爾海峽是關鍵節點,即可以封鎖住奧斯曼帝國的對外聯絡,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切斷同盟國之間的聯動。”
“奧斯曼帝國本身實力最差,同時又掌握著同盟國對外溝通的渠道,所以協約國將奧斯曼帝國作為當前階段的戰爭重點,大大有利於削弱同盟國的力量。”
“第二點,則是為西線戰場分擔壓力,如今俄國退出戰爭,也就意味著同盟國東線的百萬兵力可以投入到其他戰場。”
“這將給法國和英國造成極大壓力,所以在東線開闢更多戰場,尤其是藉助巴爾幹半島的地勢,能夠更好的周旋和牽制同盟國的兵力。”
“第三點,則是增強協約國陣營的信心,俄國退出戰爭,對協約國陣營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發動新一輪的攻勢有助於鞏固其盟友對戰爭的樂觀態度。”
“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兩三年裡,戰爭將更加殘酷,更多的國家將被捲入戰場,如果在算上俄國國內內戰的話,整個歐洲都將淪為戰場。”
到了如今這個形勢,英法已經不可能繼續出工不出力了,尤其是英國,之前英國在戰場上的表現,只能算中規中矩,大大不如全力以赴的法國和俄國。
雖然美國進入協約國修補了俄國退出後留下的爛攤子,但是英法顯然對美國並不會完全信任。
畢竟之前俄國和同盟國接壤,雙方沒有一方大出血,就沒有和解的可能性,而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和整個歐洲都隔著一個大西洋,這也就意味著美國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