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老夫是吏部員外郎啊……”“殿下,老夫是禮部郎中……”
其他士大夫圍了過來,在大朝會時,他們都基本見過簡王,此時一看就知道來者不假,恭敬行禮的同時,心頭也不免複雜。
既希望簡王沒事,又不希望簡王出現在這裡……
而晁補之還特別注意到,在另一邊攙扶住簡王的,是昔日宮內的大太監藍從熙。
這位也是外朝官員容易接觸到的熟人,從神宗朝時,就在宮中任殿頭,後任職供奉官、押班、宣政使、宣慶使等,還去過邵州任防禦使監軍,又在宮中救火裡立下功勳,可謂履歷豐富。
宮內閹黨作亂,楊戩、賈詳等人都遭到清洗,藍從熙有一說也死於其中,沒想到居然還活著,侍奉在簡王身側。
此時藍從熙輕輕扶著趙似,低眉順目,但這位簡王殿下哭完之後,卻是輕輕提醒道:“殿下,該辦正事了……”
簡王一個激靈,趕忙道:“諸位都是我趙宋的臣子,此物在此宣告無疑合適,藍都知,將娘娘的衣帶詔取出!”
這話一出,眾皆駭然,眼睜睜地看著藍從熙將一個盒子抱出,開啟後從中取出一根腰帶,小心翼翼地展開。
只見上面用丹書寫就,密密麻麻的小字:“吾胄於相門,作配神考,逮事英祖,母儀三朝,當保助今聖,惟社稷是憂,惟臣民是恤。”
“然錯眼誤識,擇主不明,佶輕佻無行,私智小慧,假奉誠孝,為爭權勢,令內侍童貫,弒母犯上,罪大惡極,不可君天下,著章惇入宮,以宗社為心,主持廢立,擁佑仁聖,以為天下之福。”
“內外諸軍將士,並與特支,內外文武臣僚,勉從吾志,悉知!悉知!”
向太后按照經歷,其實應該很傳奇,畢竟正如她所言,母儀三朝,但這位才能實在平平,以致於真正執政的時間,還是要從扶持趙佶登基開始,連一年都沒有到,好在親筆批覆的奏本,親手寫就的詔書,都是有的。
這份詔書並不算簡短,無論是從筆跡,還是內容上,都是向太后的口氣,而那股悔恨與痛苦,更是從字裡行間表露出來。
以致於簡王念著念著,又痛哭出聲,眾士大夫聽著聽著,更是一片譁然,齊齊伏倒在地上,哀聲嚎叫:“國母被弒,吾等今日方知,死罪啊死罪!!”
官家弒母之說,已經傳得太久了,恐怕連偏遠的州縣都是有所耳聞,但具體怎樣,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起初是沒有實證,畢竟從大逆“佐命”口中傳出,總讓人覺得半信半疑,後來簡王府失火,簡王失蹤,皇宮內侍大量喪命,倒是引發了不少猜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官家是殺人滅口,剪除對手。
結果遼國天祚帝又參了一手,一會兒說弒母是他為了入侵南朝,讓諜細散佈的假訊息,一會兒又反悔,說是南朝天子以此為議和的交換條件……
這般反反覆覆的風波,把大眾也給弄糊塗了。
即便是再痛恨那位遷都逃亡的無道昏君,也不敢言辭鑿鑿地保證,此人就一定弒母,萬一真的是遼人的陰謀,那豈不是被北虜利用了?
直到現在。
這份衣帶詔現於人世,終於鐵證如山!
趙佶為了奪權,先是下令內侍省童貫,在大相國寺內謀害太后,致使其病重,事情暴露後,太后寫下衣帶詔,準備交託相公章惇,行廢立之事,但此事最後沒有發生,因為趙佶提前發現,將太后弒殺……
從簡王趙似和內侍藍從熙手中出現的衣帶詔,終於讓證據鏈變得清晰無誤!
可為什麼拖到現在呢?
而眼見趙似哭個沒完,藍從熙輕輕託了託他的衣袖,這位簡王殿下緩緩停止抽泣,開口道:“昏君弒母,喪心病狂,若無林義勇,我也不敢帶著衣帶詔露面,否則必遭殺身之禍,然天下何辜,請諸位與我一起覲見林義勇,盼他為娘娘報仇,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哭聲止歇,場面再度安靜下來,眾士大夫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直到李格非率先開口:“天命靡常,惟德是輔,我等願往!”
晁補之等人沉默片刻,終究只能齊齊拜下:“謹遵殿下之命,我等願往!”
這個過程裡,除了護送簡王到來的呂方郭盛立於旁邊,全程貼身保護外,衙門內進出的官員也終於停下腳步,默默旁觀,然後目光交流,都從彼此眼中看出深深的敬服。
怪不得總教頭對於各地進獻的所謂祥瑞,總是不感興趣,能讓趙宋的王爺帶著太后的衣帶詔前來投奔,此等人心所向,天命之助,何須人為製造的祥瑞?
再看看南方的朝廷,擁護弒母昏君,人心背向,反賊遍地,如此倒行逆施,也配對總教頭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