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何不想再發動大戰!
不好意思!
他們認為自家戰船打不過洋人。
洋人的戰艦火炮多,航行快,近些年來大清沿海海盜很多,水師跟他們有不少爭鬥。
康熙前期沒有大清水師的事情,大明水師跟洋人是半斤八兩的,大家各有勝負。直到施琅投靠清朝,大清才有戰船。
乾隆跟雍正時期跟洋人的海戰就漸漸打不過了,乾隆又搞一口通商,更讓戰艦發展緩慢。
乾隆二十三年時期的清廷戰艦主要由什麼構成的?
這個時期,主要以趕繒船(福船)、艍船、米艇為主,這個年代的幾艘同安梭船隻是被他們當作指揮艦用!
乾隆時期米艇原是民用運輸船,以航速快、船體堅固出名,後來改造成了戰艦。效果不佳,便一直沿用到甲午戰爭時期。
米艇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其中大米艇「長九(31.67米),闊二丈零六寸(6.87米),深九尺三寸(3.1米)」。
至於同安梭船跟大橫洋梭這些長寬不到三十米,但更為先進的戰船,是在乾隆末期才大規模裝備的。
而這些戰船最重的不過兩千料,航行速度只有七節,跟西方戰艦體型足足差了三倍,速度更是慢了四成。
兩廣總督李侍堯跟閩浙總督蘇昌知道敵人勢大,不可力敵,只可智取。
隨後,他們繼續派遣部隊前往澎湖等地探查工作。
而大後方,則編練水師,徵調各處物資,大規模製造人力小船。
他們準備學鄭成功的火船襲擊的方式,用火烏鴉戰術燒光洋人軍艦。
隨著一條條命令傳達,兩廣跟閩浙的物資開始快速朝兩個軍港運輸過來。
大批的軍事物資開始生產。
兩廣某地,行軍陣列。
上千名苦力努力平衡著獨輪車,運輸著戰鬥物資朝廣州挺進。
三十多號綠營兵士當作押解員。
看有苦力行動緩慢,直接就是一鞭子。
啪!
「給我推快點!」
民夫苦力悶哼一聲,低頭加速運輸物資!
不是民夫苦力不想吱聲慘叫,而是不敢!
之前就有被打得亂叫的,然後被鞭子活活抽死。
兩廣總督李侍堯大人下了命令,必須要在內將這批軍糧運到廣州,否則全軍將士跟一千多苦力全部要掉腦袋。
為了能活著回到家中面見妻兒,必須努力運輸物資!
綠營士兵來回呵斥,如同訓斥牲畜一般,催著苦力民夫前進。
鞭子再次揚起,對著一個行動緩慢的壯漢就是抽打兩下:「快點,月底前,必須抵達廣州。」
這個民夫咬牙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