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們的這些收穫,又被官府給高價回收了,這些收穫,可不是給人吃的,而是作為種子要在明年大規模種植的。
一年的試種,紅薯已經證明了他們的高產量,而且不但可以作為主食,還可以加工成其它各種產品,而且不挑地,那好處費貧瘠的土地,如果拿來種稻子麥子,百多斤也就頂天了,但種上紅薯,再差也有個七八百斤千把斤的產出。
看到了好處,種植的熱情一下子也就起來了。
種子頓時便供不應求起來。
張家當初在別人看起來的冒險,立時便成了有眼光,當真是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樣的薯幹,竟然也足足有十箱,足可見今年張家的收穫了。
當真是讓江昌義又羨又妒。
不過這就是人家的命,沒辦法。
就像眼前,張家能一下子拿出來幾十車的勞軍物資,而他,卻只能送出去十箱肉脯。
他現在也是揚州的三把手,卻還要親自跑到張家來接收物資,做一些胥吏的勾當,原因也不過是想與張家能把關係拉得更近一些。
張魯肯定是要回朝任職了,能與他把關係拉得更近一些,自己以後在朝中也算有個奧援。
朝中有人好做官嘛!
再說了,自家次子也在揚州營中任職,當然,雖然年紀與張任差不多,但地位卻差得太遠,只是一個小小的隊將。
要是兩家關係好了,張任隨便抬抬手,自家小子便能往上竄一大截。
戰時功勞,那可是最好撈得了。
不時有鄉民送來一些東西,幾隻風乾雞鴨也好,幾條臘魚也罷,或者是自家做的一些糕點也好,江昌義是來者不拒,統統收下,而袁大娘子也是善解人意,準備了一些空箱子,湊足一箱,便封上一箱。
江昌義做這件事情如此上心,其實也是得了袁大娘子提點。
朝廷不許樂捐,怕官員藉此盤剝百姓,但百姓自發捐贈一些物資還是可以的。揚州如果挑頭來做這件事情,而自己又是這件事情的主持者,那麼到時候出了風頭,自己自然也能得利。
袁大娘子與首輔夫人江縣主走得那麼近,只怕這件事背後便是江縣主的主意,而江縣主的主意,不就是首輔的主意嗎?
再仔細想想這兩年來江寧日報之上有著朝廷、軍隊、百姓之間的那些論調,江昌義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
什麼事兒都要頭一個做才能吃到最大的紅利。
跟風,便只能喝些殘湯剩羹了。
就像張魯一樣,頭一個便得了最大的好處。
而後頭明白過來的人,再使多大的勁兒,都不可能有張魯的造化了。
江寧,首府公廳,李格將擺在面前的一摞摞卷宗收了起來。
向首輔彙報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做好準備工作,很容易就被首輔三言兩語給問倒。
蕭誠非常討厭長篇大論不著邊際穿靴戴帽的彙報工作,他最喜歡的就是你幹了什麼?一二三四!你準備幹什麼?一二三四!你有什麼困難?一二三四!你準備怎麼解決?一二三四!你想要朝廷幫你解決那些困難?一二三四!
不知道有多少官員在面對蕭誠的時候,被問得汗流浹背,狼狽不堪。
也只有他這樣的跟著蕭誠多年的人,熟悉蕭誠風格,才會事先做好準備,不至於三言兩語就被反問得無話可說。
蕭誠喜歡屬下拿數字跟他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