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二人一番肺腑之言,鄭公姬寐生舉杯相敬,謂其言道:“蘇子齊名周旦、召奭,子孫賢名不輸鄭桓、晉文,寡人無以為敬,謹以杯中薄酒,聊表寡人欽佩之情!”
說罷,鄭公姬寐生伸手托杯過頂,掃視堂前邀眾同飲。
見此,文武百官盡皆起身禮謝,提杯齊聲頌道:“吾君厚德!”言訖,與之同飲。
繼而,鄭公姬生與之向、盟二君,共賞樂舞暢談古今,直入深夜眾人皆醉方散。
時過數月,轉眼即至秋收時節,基於搶收稻麥,各邦相安無事。
待之新糧入倉,弱者獻糧求庇佑,強者收賦欺屬邦。東海之濱,眾諸侯之中,莒人勢力僅次於齊,其屬幫獻糧車隊,進出莒父絡繹不絕。
其君莒候己棄寮清查發現,屬邦向、盟之糧賦遲遲未至,遂著暗探前往檢視。
數日後,莒候己棄寮接獲暗探飛鴿傳書,得知向、盟二君與鄭成盟後,便與莒人斷之邦交,今秋所得新糧,亦分之兩成運往鄭室!莒候己棄寮聞知大怒,立起三軍開赴向、盟邊境,並戒令三日之內,向、盟若未將今秋賦糧,奉送至莒軍大營,莒人大軍即過邊境伐之二邦。
向、盟二君聞知莒候戒令,又見莒室大軍壓境,不敢與之相爭,隨傳令召回赴鄭送糧車隊,轉運至莒軍大營。
見之向、盟賦糧送抵大營,莒候己棄寮隨即迴文安撫,三日後領軍退還莒父大營。
於先得知向、盟欲獻秋糧以示誠盟,鄭公姬寐生於朝久等未見糧車運抵,後經哨探奏告,方才得知向、盟懼莒淫威,奉鄭之糧皆已轉運至莒室。
本以為結好向、盟,輕取蘇子十二邑,制霸中原更進一步,不料事與願違,於莒脅迫之下,向、盟倒戈舍鄭。
時之日久,蘇子十二邑必歸莒人所有,鄭公姬寐生絕不會令之此事成真,忙過秋收時節,便叢集臣商討對策。
大夫祭足上言道:“當值多事之秋,諸侯爭霸戰火不斷,弱邦多以附庸強邦以存社稷,夾縫之間求生存,臨陣倒戈,棄舊迎新,為之慣用伎倆,孰強聽命與誰,此乃亙古不變之理,欲取蘇子十二邑,必先展現邦國強大實力,令之甘心服我,矢志不移!”
鄭公姬寐生聞之點頭預設,隨之大夫高渠彌出列奏道:“”既如祭公所言,向、盟背盟負我,將兵過境伐之即可,一戰而下釐定乾坤!”
聞得此言,鄭公姬寐生穆顏無語,觀之群臣寄期所得異論高見。
見此,世子姬忽出而諫言道:“臣久居東海,對之山東局勢瞭如指掌,依臣所見,蘇子十二邑是否誠盟於我,其根本乃在莒室,而我討伐向、盟,是為治標不治本也!東海之濱,當以齊、魯為尊,次以紀、莒為大,餘皆諸侯則盡附四邦矣!紀屬齊,莒親魯,其實質乃是齊、魯之爭,我欲收服蘇子十二邑,則需與齊、魯鬥智鬥勇一番!”
待其說罷,大夫原繁緊接話語上言道:“世子所言甚是,當下魯室與我若即若離,如若有朝一日,與我生隙,聯合宋、衛、陳、蔡與我為敵,則鄭之社稷堪憂矣!齊室目前與我邦交友好,地不接壤相隔千里,難以生成利益糾葛,短期內不致與我反目!可取向、盟等蘇子十二邑,如紀一搬奉送與齊,助其開疆拓土壯大實力,連之伐莒制魯,將之魯室目光引至山東,使其無暇他顧,鄭則無無後顧之憂!而我便可利此契機,富民強軍釐定四鄰諸侯,即可坐鎮中原傲視群雄!”
聞之此言,鄭公姬寐生容顏稍舒,謂眾言道:“眾卿所言甚善,有諸卿為之謀,鄭室之幸也!遠交近攻圖霸業,傲視中原引群雄,詔令大夫原繁為將,世子姬忽為副將,以向、盟負盟之名,領軍兩萬東出新鄭,北上收服蘇子十二邑!”
聞之君命,大夫原繁並世子姬忽當堂跪拜受命,餘皆眾卿躬身齊言遠奉君命,繼而庭侍宣告退朝,百官依序退去。
朝後,百官各司其職自不必說,單道鄭公姬寐生下得朝來,即著北伐檄文通告海內,舉向、盟背盟之不義,鄭以罪討不庭之名,起軍征伐,邀天下諸侯共瞻。
秋九月下旬,大將軍原繁並世子姬忽,領軍奉命北伐向、盟,兩萬精兵浩浩蕩蕩開出新鄭。
向、盟弱邦,共計兵力不過萬餘,豈敢與鄭兩萬精兵爭鋒交戰,由是鄭軍過處如入無人之境。
三日後,鄭軍抵達向城郊野,未及佈陣圍城,向君姜欒即將降書投至鄭軍大營。
數日後,盟君姬苜碹亦向鄭軍投誠,全境歸降。
向、盟接連倒戈向鄭,轄下蘇子十二邑亦將不保,莒候己棄寮雖是怒火中燒,然見兩萬鄭兵旌旗蔽日,日益逼近莒境,亦不敢輕舉妄動。
莒候己棄寮自知與其接戰,不至於立生敗像,然要勝之將其驅離,卻也難如登天。
若調全境之兵與之死戰,或有半數勝算,然莒室亦將由此一蹶不振,任由四周列強欺凌,終將社稷不保。
莒候己棄寮思前想後,自知事已至此與鄭難免一戰,遂差使者前往魯、周求援。
大將軍原繁探得莒候遣使求援,亦著副將姬忽入齊獻地,請兵制莒。
話分兩頭來表,莒室使者先入曲阜,面君表明來意,魯公姬允卻礙於夫人文姜之面,暫未起意與鄭、齊為敵,遂婉拒莒候求援之請。
後至洛邑,周王姬林雖已卻失爭世之心,然對鄭室仍是恨之入骨,聞得莒候請兵拒鄭,周王姬林當堂應允相助,即著周公黑肩為將,領兵五前五千馳援莒室。
回說世子姬忽入齊請兵制莒,臨淄齊室廟堂之上,但見其沉穩上言齊公道:“昔日,天子奉我蘇子十二邑,其時我邦初立移民新鄭,軍弱民疲對其無力轄管,時至今日盡為莒室挾制佔領!吾君不忍觀其百姓遭莒欺凌,起兵收復蘇子十二邑,奈何鄭室勢微無力監管,欲請齊公出兵轄管,使之百姓安康,吾君餘願足矣!”
齊公姜祿甫聞其所言,心中大悅,不廢吹灰之力,即得蘇子十二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