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軍一路潰敗,傷亡近半,逃散者又佔餘下半數,至此六萬大軍剩餘不足兩萬。
本待回營休整聚兵再戰,不料整個聯軍大營如今只剩一片廢墟,由是鬥志全無,餘下戎兵四下潰散而逃。
戎王制止不住,眼見勝負已定,再戰無益,遂引親兵西去逃回漠北。
秦公贏寧見之西戎聯軍潰散敗走,亦未對其窮追不捨,驅至十里開外,遂令回軍。
還觀聯軍大營,狼藉一片,行至大營西北角,見之滿地屍首,秦公贏寧翻身落馬,慢行於戰場。
經過一翻搜尋,來至駟車庶長贏洩遺體前,只見其面朝東方半跪於地,氣絕身故而未瞑目。
秦公贏寧觀之雙眼泛紅,上前將其遺體抱起,置其伏於自身所騎戰馬之上,餘眾秦軍亦將其餘戰死將士遺體尋得,效仿秦公置其伏於自身所騎戰馬之上。
隨之秦公贏寧一聲令下:“回家!”
兩萬秦軍擁簇五百英烈遺體,凱旋還營蕭關。
還駐蕭關,秦公贏寧著令依國士之禮下葬贏洩及五百壯士。
經此一戰,西戎聯軍元氣大傷,八萬大軍僅剩得兩萬餘逃回漠北,糧草軍械亦被秦軍付之一炬,及後三五年內,難以覆土重來,對之中原諸侯不再是威脅,秦室則是乘此良機,西進吞土拓疆,以致獨霸西戎,此乃後話,暫且擱置,待後再說。
眼下蕭關戰事已畢,近時關外再無大戰,加之邦中諸多事務急需處理,待之贏洩入土,秦公贏寧遂引親兵百人,還都西垂。
返程一路之上,秦後獨騎前行,肅顏不苟言笑。
腦海之中浮現影像,盡是贏洩生前言行,記憶猶新處乃是贏洩生前諫言,日:“建交中原,攘戎安內!”
腦中迴響此言次數過多,竟使秦公贏寧脫口而出。
回至秦都西垂,秦公贏寧閉關書房十數日不出,竟日思索治國安邦良策。
方今天下大亂,若肉強食之世,秦室地處西北邊境,出關即是西戎盤踞之地,入關則是強晉悍楚,秦之新晉諸侯實力尚弱,與之任何一方相爭,均難有勝算。
何況處此腹背受敵之地,稍有不慎以致三方夾擊,秦將為人侵吞,則有社稷不保之險。
由是秦需壯大圖強,方能不為他人所欺,然秦室要壯大圖強無非兩途,一是西出蕭關侵佔戎地,二是東進中原稱霸諸侯,以秦目前之實力,二者皆不可圖。
因是眼前緊要處,仍是結好中原以安其內,駐兵緊守蕭關以御西戎,秦則利此之機富民強軍,彼時西出東進但憑己意,而行之此策緊要處乃是邦定民安,如此方可行之圖強大略。
對之行蚊蠅之術襲秦者,勢必予以清除剿滅,其中尤以芮室最惹人恨,是以芮室不出除秦室難安。
秦公贏寧閉關書房數日,將之上述種種均已想得明白透徹,由是出關便向各家諸侯發出結好盟書,而後又告赴洛覲王述職,示之天下秦乃真心求好,願與諸侯共輔周室。
風吹塵起,漫天黃沙紛飛,一隊人馬行進於秦嶺大漠之上,掌旗甲士高舉秦字皂旗,荒漠之中隨風搖擺,為首一人冷顏肅面,視之漫天黃沙如若無物,雙目遠瞭東方,獨騎慢行心事重重。
此人乃是秦公公贏寧,親引使團赴周覲王述職,久未踏入中原,心中思緒萬千,不知此行可否達成所願。
歷經月餘奔波跋涉,秦公一行臨低洛邑城郊,因之天色漸黑,慮及洛邑業已關城,欲在城郊尋之民宿寄宿一晚,待來日開城再行前往王畿覲王。
秦公贏寧領得使團,正欲下野行離官道之時,望見前方官道之上,百騎人馬裹風挾塵急馳而來,為首一面周字大椽旗映入眼簾,秦公贏寧定眼觀之,料定前方人馬,定是周王姬林領人出城來迎,是以翻身下馬,引領眾臣跪拜迎候。
轉眼間,周王姬林領人行近跟前,見之秦使群臣列隊跪拜迎候,心中感慨萬分,不待座騎穩步,猛然探身躍落馬下,快步行至秦公贏寧跟前,撫其肩將其扶起,並揮手示意群臣免禮起身,繼而謂對秦公言道:“得知秦公不日即將赴洛,寡人便日日於此等候,見之今日天色已晚,意欲回城來日再迎,不料回至半途,得報秦公將至,遂領人回頭相迎,不期讓秦公在此久候,寡人失禮也!”
聞之,秦公贏寧激動不已,拱手回禮,回言道:“番臣何德何能,敢當王上如此禮遇,誓言日後,但為君故,番臣萬死不辭!”
周王姬林將其托起,謂其晚道:“秦公一路奔波勞苦,城下已置下接風宴,且隨寡人進城相聚!”
言迄轉身,翻身上馬邀其同行,秦周兩隊人馬合二為一,緩行前往洛邑。
路上無話,待至進得洛邑,周王姬林領其直奔廟堂赴宴。
入得大堂,一行人等分賓主落座,周王姬林率先執樽致祝酒辭,言日:“秦公乃當世散宜生,助寡人扼守垂邊境,孤軍奮戰西戎蠻夷,得保我中原之安寧,亦為寡人中興周室之肱骨大臣,今日得之親赴周室,寡人幸甚,謹以此樽薄酒,做謝慰君勞苦!”說罷,舉樽邀眾同飲。
秦公贏寧並周室百官附之,起身與其同飲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