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今事已至此,你我再無退路。
我這便帶著景升公前往長沙和玄德公匯合一處,你務必要在這邊阻攔追兵一日,否則便前功盡棄。”
在伊籍面前,站著一個敦實青年。
看年紀,大約不到三十,眼眉間流露桀驁之色,舉手投足無不透出自信。
“機伯放心,嚴必不耽誤了主公大事!”
此人名叫李嚴,本是南陽郡人。他此前原本是一郡小吏,在劉琦檄文征討劉闖之後,他便投奔江夏。不過這李嚴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抵達江夏之後,便看出這江夏的實際執掌者不是劉琦,而是劉備。別看劉琦是江夏太守,但兵馬卻大都歸於劉備。特別是此前劉表出兵征討,真正在前方作戰的人並不是劉琦,而是關羽。這就說明,劉琦不過是劉備推出的傀儡。
李嚴自然投效過來,自然希望能夠有所成就。
他毫不猶豫的便歸降了劉備,並且在此次劫持劉表的行動中,擔負起重任。
伊籍見李嚴如此自信,心裡面也多了幾分把握。他立刻下令,天亮前動身,帶著劉表離開樊城。
把樊城守軍,以及伊籍等人的家眷都收攏起來,並讓他們提前出發。
伊籍則押著劉表在天亮時分離開,馬不停蹄直奔長沙……可要想往長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伊籍等人還要經過中盧、宜城、編縣、當陽等縣。劉備已經命人在內方山渡口接應伊籍。只要能抵達內方山,才算是真個安全。而沿途幾縣,更不泛荊州豪強阻攔。特別是那編縣,縣令名叫蒯祺,是蒯氏子弟,更與劉闖是連襟……只這個關係,蒯祺又怎可能坐視他透過?
可以想象,這一路上少不得要有一場場惡戰!
正如伊籍所猜想的那樣,他劫走了劉表之後,襄陽經過短暫的動盪,旋即便做出了反應。
蔡瑁一方面派人向劉闖求援,另一方面則調兵遣將,追擊伊籍。
同時,南郡各縣也都得到了訊息。各縣紛紛抽調鄉勇,沿途進行阻擊。好在,在路過宜城的時候,伊籍孤身入城,拜訪了宜城守將劉虎。這個劉虎,也是劉表的族子。他本來對伊籍惱怒異常,可是當伊籍向他表明了心意之後,劉虎也不禁猶豫起來。
“我知將軍孝心,可而今景升公已決意歸附劉闖。
到時候,景升公自然能得到妥善安置,可是你們呢?連大公子恐怕都難以周全。玄德公而今雖實力弱小,卻有雄才大略。他對景升公並無惡意,只是希望請景升公迷途知返,合力抗擊國賊。將軍勇武,卻終非劉闖親信。到時候去了洛陽,也就是個鬱鬱而終,難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若將軍願意,我可以在玄德公面前保證,絕不會壞了景升公性命,而將軍更有機會,建功立業……”
劉虎是劉表族子不假,可是卻不受重視。
劉表一心在荊州推行文治,揚文抑武。而劉虎則是一個純粹的武夫,自然得不到劉表的重用。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哪怕他是劉表族子,可是對劉表,早就懷有不滿。伊籍既然敢孤身入城,對劉虎也就非常瞭解。他一番話語,使得劉虎心動不已,最終決議跟隨伊籍前往長沙。
劉虎的歸降,也使得伊籍的實力大增。
他旋即以劉虎為先鋒,在編縣大敗蒯祺。
說起來,蒯祺也不是徒有虛名之輩。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劉虎竟然會倒戈一擊。在全無防備之下,劉虎趁機發動攻擊,蒯祺倉促應戰,終究不是劉虎對手,被劉虎一舉將之擊潰。
蒯祺戰敗後,便帶領殘兵敗將逃奔當陽。
而這時候,李嚴已經擊退了蔡瑁的追兵,從樊城趕來和伊籍匯合。一時間,伊籍手握近六千荊州兵。蒯祺在當陽雖然有心阻攔,奈何當陽令見對方勢大,根本不敢出兵,反而扣下了蒯祺,下令緊閉城門,不得出戰,坐視伊籍等人繞城而走,直奔內方。
過了當陽,伊籍總算是鬆了口氣。
他當晚命人手下,在長坂坡屯駐休整。
從樊城一路過來,兩天時間可謂是馬不停蹄。雖則沒有遭遇到什麼惡戰,卻也是人困馬乏。
“機伯先生,由此轉道向東,過當陽橋便是章山渡口。
玄德公已經命人在對岸等候,何不連夜趕路,與玄德公匯合?雖說當陽守軍喪膽,可這裡畢竟還不算安全。我從樊城撤退的時候,便聽說蔡瑁已經派人前往南陽向劉闖求援。那劉闖絕不會坐視我等成功,一定會派人前來追擊……我以為與其在此休整,不如渡河後休息。”
伊籍聞聽,勃然大怒。
“正方好不曉事……兒郎們兩日奔波,早已疲憊不堪。
今當陽城門緊閉,不敢出兵阻攔,說明他們已經喪膽。至於那劉闖小兒,又算得什麼?從南陽到這裡,數百里之遙。等他率部抵達時,咱們早就過了章山渡口,與玄德公合兵一處。
且讓兒郎們休息一下,就算他們不休息,景升公也要休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