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濤卻不可置否:“小方,這也不是試探,主要是你也說不明白啊。”
“能夠把手法復位術做好,而且若有機會將其發揚光大,這是我對我師父的承諾,也是對前輩們的承諾,我必須要這麼做。”
“摒棄門戶之見,傳承教學,就是我們傳統醫學大開大門的第一步。”
“別講什麼傳承和門戶了吧,把老祖宗的智慧用在病人上,普通的百姓也好,達官貴族也好,只要是病人受益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就是好的技術,就不負多年的文化了。”黃海濤感慨著說著。
但他也不繼續煽情。
把患者叫了進來。
這個患者,是尺橈骨雙骨折,且是尺橈骨的旋轉骨折,骨折的位置在尺骨的下段與橈骨的上段,骨折的原理其實就是骨間膜的牽拉導致的雙骨折。
情況很複雜,而且還有骨折碎塊,不管是復位的難度還是要透過復位達到本身具備一定固定效果的難度,都是節節攀升。
可黃海濤給方子業分析了具體的理論以及可以達到固定效果的基礎結構,方子業思忖了一下,如果自己透過操作,還的確能夠做到這一步去。
復位的基礎組成,仍然就是牽引、復位,牽引最多就是力度挪用不一樣,復位則是要麼是透過手法把骨折壓在一起,要麼就是透過撬撥,把骨折頂在一起,或者就是透過肌肉間隙,或者是軟組織,把骨折的斷端以及骨折碎片給擠進去。
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參與的元素不同,難度也是不一樣。
方子業開始了牽引後,就感覺到了頭皮一緊。
雙骨折的復位,果然沒有單骨折那麼簡單,主要是,需要考慮的肌肉活動模型以及它們旋轉的角度不一樣。
因此,在復位的時候,不僅要新增持續的牽引力,還要新增拮抗肌肉拉伸的旋轉牽引力,將本會產生旋轉力的肌肉回縮力給拮抗掉,產生平衡。
這就需要,在牽引的過程中,需要持續多個方向,多個維度的力量。
這就有點一團亂麻的意思了。
但好在,之前的黃海濤講了一定的技巧。
先下後上,先外後內,一點一點地去尋找一個平衡點,使得骨折周圍的肌肉力量,仿若條索狀的非收縮性結構之後,再去進行復位。
讓肌肉迴歸本真,只是肌肉,不是收縮的肌肉,也不是牽拉的肌肉,找準一個平衡點後,骨折的移位就會自然成形復位到原本的位置。
或許,黃海濤還有另外比較簡單的描述方式,但至少,方子業只知道,黃海濤的描述操作過程的原理,就不簡單。
足足三四分鐘過去,方子業才終於是找到了一種平衡點,且透過同一著力點,多方力量同時新增的接抗力,使得患者的肌肉變得一定程度的軟趴趴,彷彿這一下只是裝飾品後。
方子業趕緊趁著這個機會,開始稍稍用力一旋轉!
單骨折的復位,是可以透過撬撥方式的,但是,多骨折的復位,特別是幾個斷端之間的復位,想要將骨折的碎段和骨折碎塊全部復位上去,且達到固定效果,必須透過旋轉復位的模型來處理。
時間不長,也就是幾秒鐘的時間,方子業就看到了,之前本來存在的兩個位置的畸形,竟然是恰到好處地拮抗在了一起。
而且因為之前肌肉被平衡成了軟趴趴樣,此刻重新改變了方向後,竟然變得緊繃起來,這樣的緊繃力道,並不強,卻恰到好處地將尺橈側雙骨折給合在一起。
固定,好像是完成了。
方子業見狀,慢慢卸掉力量,只覺得手有點酸,腦子有點亂,心情稍微有點好。
特別緊張地看著卸力之後的前臂,生怕是這不穩定性的骨折,真的再次不穩定起來。
只是,過了好幾秒,再過了十幾秒,畸形都未出現,而且患者也沒有特別疼痛的感覺,只是感覺方子業卸力後問:“黃主任,我這個復位,是做好了嗎?”
他說著普通話,目光中帶著詢問。
黃海濤也鬆懈力量後,開始進行摸骨診斷。
摸完後,黃海濤整個人往後退了小半步,臉色被口罩遮擋,但是慢慢移動向方子業的目光,已經格外震驚和複雜。
瞳孔漸漸縮小,而又緩緩增大,彷彿一瞬間經歷過窒息一般的生死轉換似的。
“好了,先打個石膏,然後再下去做個平片複查,看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