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骨折固定情況很好,手術做得很漂亮,而且,我們已經查過了免疫和風溼相關的許多實驗室檢查,都沒有異樣。”
“骨不連也不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那麼,我們就該考慮一下,是不是區域性的血運受到了影響。”
“我提議啊,還是定期監測一下核磁共振,不需要造影。”
“就普通的核磁共振加增強就好了。”
“以上,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第二個,我回顧了患者以往術後的一些複查影像學結果,全都發現,每一次的檢查結果之後,骨折的斷端,都沒有癒合的跡象。”
“也就是,好像沒有肉芽組織生成的跡象。所以我提議我們做一個小的試驗,就是給患者做一個小巧的骨牽引穿洞!”
“然後繼觀一段時間,骨牽引的穿洞,是否存在骨折癒合期,這樣一來,我們要麼肯定患者的自愈能力,要麼否定!”
骨折的康復分四個期,這是骨折的概論裡就有的大體內容,大家都很熟悉。
在遇到了未知病種的時候,就需要從這些基本原理出發。
骨折的康復分四期,1、肉芽修復;2、原始骨痂形成;3、成熟骨板;4、塑形。
肉芽修復期是骨折斷端出血、腫脹使周圍骨髓幹細胞分泌到骨折周圍,形成區域性血腫,該過程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第一步都沒有看到的話,那麼後續就不用談了。
方子業繼續道:“第四種可能,我再看了患者的最初次病例,寫的是開放性骨折,有不規則骨折碎塊。”
“前天,我問過了患者,患者受傷之後是神志不清狀態,同場地還有其他的傷者,那麼,你們說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
“那就是這個不規則的骨折碎塊,不是患者自己的,而是其他人的,所以,在第一次骨折治療的手術中,將他人的骨折碎塊,當作了患者的骨折碎塊保留了下來,擬做骨支撐的支架,所以就產生了區域性的免疫排斥反應。”
“這些骨折碎塊,在後來的手術中,已經完全壞死吸收掉了,但區域性依舊存在著免疫排斥反應,這才是後續手術依舊不癒合的關鍵。”
“還有第五種可能,那就是我們應用的一些藥物,到達不了骨折的斷端。”
“於正常人而言,促進骨折癒合的藥物即便達不到區域性,患者自體就有修復的能力,不需要外來的藥物輔助,但這個患者不行……”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透過區域性穿刺或者是介入的方式,進行區域性給藥試一試。”
方子業的創傷外科基礎理論是6級,因此,對各種原理都是融會貫通狀態,一下子就羅列了五個方案。
羅列出來後,當然就是討論環節。
最後,確定了三種方案,一個就是骨牽引洞嘗試證明患者的自愈能力,第二個就是透過區域性給藥,第三個就是考慮是不是真的存在區域性的免疫排斥。
優選前兩個,次選第三個。
這個病人的治療探索先這麼定下來之後,方子業才又道:“宮教授,我覺得,昨天發在群裡面的第六個患者,還是挺有意思的?”
宮家和聞言,對每天病例都很熟悉的他,頓時眉頭一皺:“方教授,您是說,那個下肢極度畸形的患者麼?”
“這個程度的畸形,可不好治療啊,他的患肢,比健側肢體,至少短縮了有二十厘米!”
“而且還有一定程度的肌萎縮。”
一般的畸形,要麼就是短縮十厘米以內,下肢短縮了二十厘米是什麼概念?
你把肢體恢復正常了,肌肉怎麼辦?面板怎麼辦啊?
血管和神經怎麼辦?
全程移植?
目前,治療團隊考慮的是不是要將健側行短縮移位處理。
“是挺有難度,正是因為有難度,所以我們才可以試一試嘛!”方子業道。
“不過這也是我個人的初步想法,具體要不要收治,還是要幾位教授一起探討的。”
方子業不會自專!
能來這裡的病種,都是千奇百怪的,也不知道療養院從哪裡找來的。
不過,華國的面積很大,什麼罕見的病種,其實都可能有病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