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位在骨科領域很常見,特別是在創傷外科,屬於是每天可能都遇得到的病種。畢竟恩市屬於是恩州自治州的州府,常年定居在此的人數並不算少。
每天十萬分之一的發病率,也總能有三四個,就算是被恩市人民醫院、民大醫院和中心醫院三家均分,一兩天總能有一兩個吧?
因此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術,也不是高階得普通醫生接觸不到的操作。
比如說截骨矯形術這樣的高階術式,對於恩市人民醫院的所有人而言,那才是別痴心妄想,早點洗洗睡,別浪費時間的操作和術式。
手法復位術,在外科手術級別定級中,只是最簡單的I級手術,即便是住院醫師,也能夠在上級授權後,在科室裡值班時常規開展,更遑論,站在這裡的,都是主治以及以上。
薛濤更是副高,副主任醫師級,在地級市醫院裡摸爬滾打很久,即便是罕見的脫位都見識過數十次。
張晉川即將升副高,而即便是王忠興,也是主治了好幾年的,算得上是地級市醫院資深主治醫師。
因此,他們都很清楚,手法復位術並不高階,原則以及手法,就那麼些。
原則,持續牽引、肌肉鬆弛、復位。
手法,根據不同的脫位,有常用和不常用的手法復位方式。
手法的好壞,那是熟練度和技術層面的問題。但是,應用什麼樣的手法,則是對病種的理解深度,是理論層面的問題,是認知層面的問題。
老辣的幾個人都可以看得出來,方子業的手法沒啥特殊的,可方子業的復位方式,先頂一下,然後再往外推,這樣的選擇方式,與他們都不一樣。
這樣的選擇,就是認知和理論推導,這肯定是方子業在某一個方面的理論上,對他們產生了降維打擊,才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和方子業的成功。
自然,薛濤幾個人,可不是蘭天羅這樣的萌新,看到了意外就大驚小怪的臥槽臥槽,而是趕緊歸入了自己的位置。
薛濤首先就負責對患者復位後的情況進行查體評估。
與此同時,與薛濤認識許久,熟悉薛濤脾氣的張晉川,就趕緊對外去找家屬,口裡唸叨:“張翰的家屬在不在?家屬呢?要去下面做個平片來複查。”
王忠興第一時間,把患者的急診病歷本拿在了手裡,趴在操作檯,屁股撅起來開始書寫復位後的注意醫囑事項。
方子業看到大家的目光漸漸收回,本就不緊張的心情,就更加放鬆。
地級市醫院裡面,相對中南醫院而言,萌新更少,都不是學生,所以啊,大家都不會大驚小怪,有什麼事情,肯定也都是藏著。
方子業自己就是資深住院醫師,有醫師資格證書,有外科執業證書,執業地點也已經修正到了恩市中心醫院。
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就是他常規可以操作的術式,沒啥可擔心的。
一邊看著薛濤在那裡做著下肢的旋轉檢查,一邊詢問患者是否疼痛,方子業也是將相應的術後評估理論給拿出來,一一對應。
一臺手術,不管是開放性手術還是閉合性手術,從術前開始評估手術指徵,到術後結束,評估手術效果,都是理論中的重點,缺一不可。
關節脫位手法復位的成功標誌,其實與它的診斷要點很類似。
第一點,外表畸形消失。比如說,剛剛這個患者的髖關節前脫位,存在著外旋外展旋轉屈曲畸形。那麼復位成功後,相應的畸形,就會消失。
第二點,在教科書上寫著的是肢體長度不對等,下肢短縮,這其實是廢話,只是屬於描述性語言,沒有太多參考價值。人都外展外旋畸形了,那能不短縮麼?
不過,方子業知道,這個知識點所說的短縮啊,是全長短縮,需要測量患肢的股骨大結節到腳後跟的疊加距離,會比健側更短,這樣的距離測量,雖然只是在知識的層面中,適用於關節脫位,但其實在骨盆重建中,應用得非常多。
科室內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須掌握,不能一掃而過。
復位之後,短縮消失,就是成功的指徵。
第三點,活動受限和疼痛,這一句其實也是廢話,關節脫位的疼痛程度,那不是一般人能忍的,且它帶來的活動受限是必然的。
如果脫位之後關節活動不受限,那麼它就不能定義為關節脫位,而是半脫位或者是關節周圍軟組織結構性不全……
初來乍到,來到了陌生的領域,方子業不得不謹慎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