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硬通貨,沒有技術的臨床醫生就純粹是瞎扯淡。
當然,技術提升起來後,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你必須培養更多的醫生出來,才是真正的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貢獻。
你培養一百個醫生,即便是這些醫生的技術沒有你這麼好,也比你這一輩子治療的病人更多。
在如今這個醫療資源十分匱乏的華國國情面前,培養更多的高質量醫生,依舊是目前數十年內的永恆話題!
“子業,越往前走,你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很多時候,並不是什麼力量逼迫你不由自主,而是你自己的內心,會迫使你往前進。”
“十月份之後,袁威宏就要出國了,他是出去學習的,不要因此而有壓力。”
“袁威宏雖然是你老師,但他依舊年輕,他也要保持學習的活力……”鄧勇細聲安慰道。
方子業聞言也點了點頭。
袁威宏出去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方子業,袁威宏這一次出去,需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別人的制度、理念、團隊的協作模式,以及更加透明的經費、科研團隊的管理理念。
然而,方子業也有自己的想法:“師父,要不,讓源培跟著我袁老師一起去吧?”
“雖然源培說自己不想出國,但我看得出來,他其實很期待出國學習的。”
其實,李源培可能對這些更感興趣,當然,自己的老師也必須要會這些。
“源培讓你給我說的?”鄧勇問。
方子業搖頭:“不是的師父,是我自己的建議,我都還沒有和源培商量和討論過。”
“主要是,我不適合與源培討論這個。”
方子業與李源培終究有過同學之誼,所以方子業不適合居高臨下地去安排李源培的前程,但他可以給鄧勇建議,讓鄧勇去和李源培商量。
雙方都同意和認可的情況下,李源培可以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科研一道,也可以做出很多成績,甚至做出來的成績可以比臨床更高。
只是即時的獲得感,沒有做一個臨床醫生這麼強。
“好,那我去問問吧。”
鄧勇接著道:“今天張教授和裘老教授等人所說的話,自己在肚子裡回味一下。”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現在這個社會,雖然是法治社會,但是另類‘殺醫者’的事件依舊層出不窮,不過是改變了方式和形式。”
“你要好好地體會一下之後,自己把握其中的度。”
“那種視野太高了,師父已經幫不了你了,但或許,在某一天,你會面臨一個選擇。”
“是當一個院士醫生好,還是當一個人民的醫生好。”
“以上全都是我的猜測。”鄧勇如此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
方子業看了鄧勇好幾眼,鄧勇則用拳頭在方子業的肩膀上滾了一圈。
方子業感覺到了肩膀上有一種沉甸甸的份量,這或許是一種交接,也是自己必將扛起的一種責任。
它也有個名字叫成長。
……
是當一個院士醫生好,還是當一個人民的醫生好,這其實是可以兼任的,但自己的老師卻把它們分開了。
方子業的體會不深,不過,在仔細琢磨今天的幾位老教授的話,方子業還是隱隱地感覺得到,可能走到了某一步之後,就會有一種無形的束縛。
而這樣的束縛,其實現在已經變著形式在方子業的身邊出現——
無他,現在的方子業,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過那種交不起住院費用和手術費用的患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