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劉從一為行營左司馬,樊澤為行營右司馬,令狐峘為行營掌書記;
以高崇文為前軍兵馬使,高重捷為中軍兵馬使,令狐建為後軍兵馬使,徐抱暉為中軍都虞侯;
姜公輔、陸贄、吳通微和吳通玄等繼續為翰林學士,參預機密軍務,其中姜公輔為首席的承旨學士,官銜升至諫議大夫,陸贄等人皆以學士兼行營參謀的職務,官職各有升遷;
同時,皇帝果然下令,將隨駕的衛次公,擢為工部虞部司員外郎(接過高嶽空置的位子),入翰林院為學士。
而和高嶽一道來的韜奮棚進士李桀則直接授監察御史,尚未取得進士出身的劉闢則授集賢殿正字。
先前一直伴同輔佐高嶽的原州行在靈臺縣主簿劉德室,則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判原州行在諸曹事。
至於高嶽,既然他原本的官銜給了衛次公,自己則當然又升職了:
“前工部員外郎嶽行素望高,出身清約,兢兢業業,鮮少懈怠,於奉天營城時,雉堞崇正,奉旨稱意,又深謀遠慮,甲兵完聚......可兵部頭司郎中,奉天行在行營判官,鳳翔、涇原節度鎮撫副使,原州刺史,緋衣銀魚......“
現在高嶽是從五品上的兵部司郎中,而散官階也升到正六品上的朝議郎,此外皇帝許可他不用再“假緋”,而是可以正式服緋衣銀魚,無需申請。
高嶽修了趟奉天城,護送了把貴妃、國璽和諸公主,便當上南省郎中,正式出了“選門”——自此他入了職事五品,再也不用歸吏部管,以後直接讓皇帝或宰執推著他向上繼續升即可。
這種升遷的速度,簡直可用“直升飛機”來形容。
因高嶽這官位的變化,不單單是“員外郎”變成“郎中”那麼簡單,乍一看在唐朝這兩個職務是並靠著的,南省(尚書省)六部各司裡,一把手為郎中,二把手為員外郎,似乎是這樣的。
可南省共有二十六司呢,這二十六司的地位可各不相同,且它們的地位並不是完全按照“部”來劃分的,而是自有一套高低規矩體系:
第一等級,吏部司(吏部);
第二等級,兵部司(兵部)、考功司(吏部)、左司(尚書左丞,押吏、戶、禮三部)、右司(尚書右丞,押兵、刑、工三部);
第三等級,司封司(吏部)、司勳司(吏部)、禮部司(禮部)、祠部司(禮部)、職方司(兵部)、庫部司(兵部)、戶部司(戶部)、度支司(戶部)、刑部司(刑部)、都官司(刑部)、工部司(工部);
第四等級:駕部司(兵部)、金部司(戶部)、倉部司(戶部)、比部司(刑部)、司門司(刑部)、膳部司(禮部)、主客司(禮部)、屯田司(工部)、虞部司(工部)、水部司(工部)。
如是,南省郎中和員外郎的遷轉,都是按照這四個等級來的,第四等級只能先升為二、三等級,然後再升為第一等級。
高嶽現在從原本第四等級的虞部司員外郎,躥升到第二等級的兵部司郎中(六部下各有個與部同名的司,稱為頭司),可以說瞬間升了五六階不為過。本來,能入尚書省為員外郎和郎中已是美職,當初李林甫求為末流的司門郎中(第四等級)時,卻被侍中源乾曜嘲笑為“哥奴豈是郎官耶(哥奴是李林甫小名)”加以拒絕,正因李林甫不能走清資官路線,所以當然被南省諸司排斥。
另外,皇帝讓他為南省郎中,當然有資格出刺地方上的州,也即是名正言順地為原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