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雪堆和樹枝模擬的“雪盤”旁,秦逸給兩個隊正、兩個伍長,講解整體戰術。
十六歲的凌風和十七歲的梁雲峰,一個是遵化人、一個是宣府人。
除了隊正外,能使小稍弓並且射術最好的少年。
這就算是秦逸初期的軍官四人組,而他身側換上一身暖和棉襖和皮靴的孟大洋,暫時還不夠資格。
“我們真正的敵人不超過十五個青壯戰兵,只要按照我的要求,行動夠快、夠堅決。
迅速殺掉這些漢奸後,這座村寨就是我們的戰利品”。
秦逸側身看著一臉緊張的孟大洋。
“洋哥兒,你負責安撫和召集寨子裡的鄉親們,不要慌亂、更不要表現出任何敵意。
記住!在赤旗面前,所有持械者都得死!”
“俺知道了!”
“能不能做到?”
“能!”
……
大明崇禎四年冬,閏冬月二十七。
晨曦初顯。
望海堡擴建工程已經開始,搭建雪牆,修建雪屋,好安頓即將被秦將軍救回來的新漢奴。
修繕一新的二十四架雪橇,從金頂山順坡而下。
二十六名全副武裝裹著白布斗篷的“菜鳥”少年戰士,第一次正式出擊。
劍指東南二百三十里,崇山峻嶺中凍成坦途的沙河上游谷地。
“大巖子寨!”
之所以帶上馬拉雪橇,因為這小破寨子只有四匹馬騾。
漢軍旗可沒資格像真韃子一樣,每戶都有馬拉的木輪車,他們都是靠人力來推。
百二十餘人的漢奴,最後要想帶著糧食物資快速離開,就必須安排好充足的雪橇才行。
第二次“拆遷搬家”行動,秦逸表面上很嚴肅,其實內心深處並沒太當回事。
韃子在絕境時,就算老弱也敢拼死一搏。
這些漢奸包衣真有這膽子,當年也就不會對韃子卑躬屈膝當狗。
大雪封山的季節,除了韃子輕騎還能勉強在林海雪原上馳騁。
窮滴血的東江鎮可沒多少大牲口,往年毛帥領兵出擊時,也都是腿著。
這雪厚沒膝的遼南之地,踏雪行軍每天能走三十里,都算是意志絕對堅定。
更何況如今東江鎮已經四分五裂,徹底殘了。
對韃子和漢奸包衣們來說,遼南的防線已經毫無壓力,遼西這一次又給大明重創。
這個冬天可不要太安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