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若是白馬義從所帶回的訊息與計劃判斷的一致,那麼將會成為公孫瓚繼續執行那一份計劃的信任基石。
也就在趙雲略微走神之間,那五位白馬義從已然趕到了公孫瓚與趙雲的面前翻身下馬,拱手行禮道。
“將軍,趙將軍,我們回來了。”
公孫瓚也不廢話,沉聲追問道。“結果如何?可有烏桓追兵出現?”
“有!約莫八萬左右的兵力浩浩蕩蕩而來,且在我等依計而行提前點燃了引火之物後,那些烏桓追兵直奔著提前佈置的馬蹄印方向而去了,甚至為了趕路還不惜拋下了不少輜重。”
五位白馬義從中為首的伍長一邊說著,一邊還從馬鞍上解下了一面旗幟,彙報道。
“將軍,所拋的輜重之中還有幾面旗幟,我撿了其中一面回來。”
公孫瓚接過那面旗幟,攤開一看,上面所書的赫然是“蹋”字。
“蹋?蹋頓?!居然與子坤所預料的一般無二?!”
本就面露驚容的公孫瓚,更是一副驚歎不已的神色。
不僅僅是所預料的烏桓追兵的兵力,就連領兵之人,又是何時追到上一處烏桓定居點的都與李基所預料的完全一致。
若是李基乃是臨機判斷,公孫瓚還不至於如此驚歎。
可那一份行軍計劃,可是李基在一個月前所書的。
也就是說,李基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準確無誤地判斷了這個結果?
公孫瓚不自覺地揣緊手中的旗幟之餘,喃喃地開口道。“玄德……當真是招攬了一個了不得的大才啊!”
對此,儘管趙雲也是相當的震驚,但莫名地升起了一種與榮有焉之感……
一時間,公孫瓚在感慨之餘,忍不住向著趙雲詢問道。“平日裡,子坤也是如此料敵機先乎?”
趙雲聞言,不自覺地思索回憶了起來。
作為時常護衛李基出行之人,在劉備集團的一眾武將之中,趙雲完全算得上是與李基接觸的時間最長的人。
“子坤先生曾無意中說過,若是在沙盤之上推演,他可以輕鬆地推演到百回開外的變化……”
“其中,烏桓定居於漢土百餘年,再加上與幽州關係密切,所記載的情報不可謂不詳細完備!”
“而子坤先生在知悉敵我雙方情報之下縱觀全域性,或許對於子坤先生而言,這與一盤棋局已然沒有任何差別。”
“尤其是公孫將軍所率領的騎兵依據計劃所做的種種事情,或許本身就引導且註定著烏桓只能以此應對,繼而就宛如木偶一般如子坤先生的計劃那般一步步地走下去。。”
向來頗有些幾分沉默少言的趙雲,這一次卻是一口氣說了許多,還有幾分意猶未盡之感。
趙雲的言下之意,無非便是:我家先生乃天縱奇才,料勝敗於千里之外實乃常理罷了。
這一刻,公孫瓚沉默了良久,方才遙遙地朝著薊城的方向一拜。
此前,公孫瓚所信服李基的莫過於那一份大義,如今更是折服於李基所展現的能力,且由衷地羨慕起劉備。(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