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勁!”
“過癮!”
“嗨,準!準!”
“這個好這個好!”
這種類似的話,在他嘴裡就一直沒停過。
當他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槍掛榴彈操作,遠遠的一炮,將400米外靶標方圓十米的所有氣球靶,一舉擊碎的時候,臉上笑容大到了極致。
“好!好!太好了!沒想到我們也能用上這東西啊!威力大準頭高,學得好點兒,百米開外打射孔沒太大難度。”
笑著笑著,他的笑聲又低沉下來,眼睛裡閃著光,彷彿是想起了那一個個抱著炸藥包,手握爆破筒,在槍林彈雨中或突進或匍匐的身影。
他們有的成功了,更多的,卻倒在了那短短的百米距離上。
這位同志摸了摸還在發燙的發射管:“好,好啊!一定要普及,一定要快速普及!”
旁邊有位同志輕輕的道:“首長,這個也能掛在半自動上面的。”
“好!柳教授,你們搞這個東西,考慮很周全!好!”
搞槍掛榴彈的羅教授不敢居功,指了指旁邊正在射擊,彈無虛發的高振東:“這個槍掛榴彈,是這位高振東同志一力主持,指導著我們搞出來的。”
陸軍的這位首長看著高振東,笑道:“嗯,他啊,我知道,部隊裡出來的兵!好樣兒的!”
雖然沒見過高振東,不過名聲還是知道的,如今一看,果然名不虛傳,看看那槍,打得是真準!
乒乒乓乓熱鬧了一陣,大家這才回到會場。
整場會議,高振東基本上沒怎麼說話,也不需要他說話,事實就能說話了,他就是來蹭槍打的。
不過在最終的後續工作建議上,高振東卻主動說起了一個要求:“各生產廠,未經審查和技術鑑定,不得擅自修改槍械的製造工藝。”
61式的生產工藝,已經是儘量考慮生產便利性了,在AK47及其仿製型號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合理簡化。
與流傳的“價格便宜量又足”的名聲不太相符的是,AK47早期,價格一點都不便宜,生產工藝其實挺複雜的,還是木頭槍托。
真正價格便宜的,是後來的改進版和仿製版,比如我們的。
仿製版的好名聲,被戴到了原版頭上,這特麼哪兒說理去?
而61式的工藝,已經在高振東的建議中,柳教授的研究下,簡化到了合理的極限,再簡,就要出問題了。
高振東提這個建議,指向性很明顯,就是前世那支步衝合一的槍給他帶來的後遺症。
那槍底子其實不錯,拋開已經略顯過時的作戰思想不說,至少可靠性上原本不該那麼差,甚至過了幾十年,各國都塞進班組裡的精確射手步槍,論起本質來,和那槍能有什麼區別?
花旗佬的M14雖然早就退役,但是其子孫後代一直沒有從他們的軍隊裡銷聲匿跡,其實根子上也差不多。
但是那支槍,壞就壞在那些隨意“最佳化”的生產工藝上了。
先知先覺的高振東,趁著61槍族定型的機會,把這個要求寫進正式檔案裡,不說徹底杜絕、至少很大程度上抑制這種現象的發生,是他必須做的。
對於高振東提出的這個要求,這時候大家並沒有意識到如果真的成真,其事情的嚴重性,不過倒是覺得高總這個提議很好,生產工藝是有規矩的,這個規矩哪兒能隨意破壞。
雖然覺得高振東有點杞人憂天,但還是一致覺得這個要求是合理的應該的,寫進了鑑定報告裡。
61式火箭筒、61式班用槍族,後來傳說中的步兵三寶,現在就剩一個61式單兵反坦克導彈了。
高振東美滋滋回了家,婁曉娥卻比他還先到。
一看見高振東進家,婁曉娥就樂顛顛的走上來,連慣常的熱茶都先放一邊,拿出了一疊紙。
“振東,你看我帶什麼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