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信中的話,給飛機帶來的可能變化就更大了。
“該機設計有內建彈艙,但從該機的戰術任務出發綜合考慮,該彈艙的存在必要性不強,反而會帶來飛機內油量的急劇下降的問題,嚴重影響作戰半徑。建議取消內建彈艙,採用武器全外掛方式。”
攻5基本型是內建彈艙,但是到了大改型的時候,第一個改掉的就是這個。
主要是空軍用下來發現,原本希望的好處基本上一點兒沒得到,壞處反而一堆。
用內建彈艙,原本是希望在極端情況下,能夠攜帶2枚口徑為250公斤的航彈,以光滑構型進行低空超音速突防,按說以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戰場環境來說,這種突防方式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但是奈何,這種結構的攻5,機內油實在是太少了,就算加上兩個副油箱,也不過3000多升。
加之低空突防那個油耗又本來就高,弱弱聯合,雪上加霜,導致其“低低低”剖面戰半徑不過200多公里,也算是典型的機場保衛者。
這對在發起攻擊前必須掛載的副油箱,使得攻5那個勉強夠上去的超音速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在發起最後攻擊前,就別想用超音速趕路。
這個問題,其實瓷飛廠的同志不是沒意識到,但是這個事情吧……除了技術問題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要求本身,不是他們決定的。
高振東的信中,還對機內油箱的好處進行了計算。
“經我初步計算,即使在不使用翼身融合技術的前提下,將機內彈艙改為機內油箱,保守估計機內燃油量可達3500升以上,若加上翼身融合,預計可達4000升以上。該油量可支援該機在外掛4枚250公斤口徑的航彈構型下,‘低低低’剖面,高亞音速突防,作戰半徑至少達到300公里左右。”
實際上掛彈的5爺,低空突防速度也是高亞音速,對比下來,這個“撤彈換油”實際上是把好處拿了,卻沒損失什麼東西。
“若加掛低阻副油箱,預計總油量可達5000升以上,採用‘高低低高’剖面,預計作戰半徑可達600公里以上。”
能跑的距離遠了,一開始就不用低空進入了,前半段飛高點也很安全,還省油。
高振東這個建議,抄的就是5爺的後期改進型,該型在個頭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內油達到了3700升左右。
這個油量看起來,雖然和使用機內彈艙加掛副油箱的油量差不多,但是外掛副油箱不掛副油箱是不一樣的,外油效率遠遠沒有內油效率高,就算油箱的掛架掛上炸彈,炸彈的阻力依然比副油箱要小。
對於這個資料,瓷飛廠的同志也有所預計,但是看到寫信的同志白紙黑字的算出來,還是很心動,而且這位同志的理由很充分,分析也很準確,內建彈艙的攻5,實際上真的沒辦法低空超音速突防。
但是奈何,人家使用者要的就是內建彈艙啊。
繼續往下看,寫信的同志非常貼心的提了建議:“考慮到內建彈艙的設計,可能與初始設計要求直接關聯,建議設計方可在進行充分的理論計算準備後,向使用方力陳利害,以期有所改觀。”
嗯?這是要我們直接找空軍,推翻原有技戰術要求?這位同志口氣不小啊,想得太簡單了。
但是肖總的想法卻是不太一樣。
“防工委連這部分建議都原樣轉發過來,那是不是說明……”
一位研究人員興奮的道:“肖總,你的意思是,防工委也有這個想法?!”
防工委的想法肯定和空軍不一定完全一致,如果防工委都有這個想法,那麼這個事情就不完全是鐵板一塊。
肖總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轉頭看向一位骨幹。
“你按照這位寫信的同志的思路,仔細做一下計算和分析,不管怎麼說,算一遍也有利於增加我們的設計經驗嘛。”
這位骨幹一臉興奮:“好的肖總,我儘快完成!”
佈置完這個事情,他們回頭看向信中的最後一條建議,看完這條建議,瓷飛廠的同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覺得這味兒好像不對啊。
“肖總,怎麼我感覺這位同志,好像是要把我們這飛機,往最早的老路上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