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研院的同志們面面相覷,這是怎麼回事?
型號總師拿起話筒:“再進入一次試試,如果還不行,就放棄迎頭試驗,改為進行下一項尾追攻擊試驗。”
飛行員收到指令,又進行了一次,依然無法鎖定。
飛行員轉為進行尾追攻擊試驗,導研院這邊陷入了沉默。
總師想了一會兒,一拍桌子:“我們算攻擊距離的時候只考慮了相對運動的問題,但是忘記了考慮一件事——導引頭效能。”
這種顧頭不顧腚的情況,在早期研發體系沒有完全形成,也缺乏經驗和理論的情況下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曾經諮詢過高振東的某單位拿兩根8mm鋼纜替代一根16mm鋼纜。
總師此言一出,大家恍然大悟,算迎頭攻擊的時候過於樂觀,只考慮到火箭發動機效能,卻沒想到紅外頭根本探測不到。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完全怪他們,實際上仿製“響尾蛇”的時候,理論是極度缺乏的,無非就是人家做成什麼樣,我們就做成什麼樣,為什麼?不知道。
在高振東前世,我們自己仿製是沒有仿製成功的,是在老毛子照著AIM9仿製成功K13之後,我們才拿著K13的資料仿製的雷電2。
缺理論,自然也就算不出來這個導引頭對於迎頭目標是沒法鎖定的,等到打靶才發現這個問題。
其實他們也不用沮喪,花旗佬的導彈,它也沒法全向攻擊,是到了製冷銻化銦的第三代才解決這個問題的,就現在花旗佬那非製冷硫化鉛頭子,還不如他們的製冷硫化鉛呢,中間差著一代。
這裡說的全向攻擊,不是指己方飛機能攻擊所有方向的敵人,而是指能從敵人的所有方向發起攻擊。
以硫化鉛為探測器的一二代空空彈,可以說都沒有全向攻擊能力,哪怕上了製冷也是如此,迎頭方向上,紅外特徵訊號被機體遮蔽了,打不了。
不過他們也不知道這回事啊,所以難免的,陷入了沮喪之中。
他們很快拋開這種情緒,投入了尾追攻擊的試驗之中。
科研哪兒有一帆風順的,收拾心情,先把能做的做好,問題發現了,想辦法解決就是。
沒多久,試驗戰鬥機已經進入了尾追攻擊航線。
迎頭攻擊之後,靶機和試驗機都要調整航向,靶機要把自己的航向反過來,而攻擊機需要重新進入攻擊航線。
靶機掉頭的原因是,保持攻擊機背向太陽,現在不是試驗太陽干擾角的時候。
“進入尾追攻擊航線。”
“導引頭髮現目標。”
&n。”
在經歷了迎頭攻擊的打擊之後,大家已經意識到原本計算的攻擊距離太過樂觀。
所以這個鎖定距離雖然比理論計算的要近一些,但是依然讓大家精神一振,6.1km,這個成績應該還可以吧?
他們根本想不到,這個成績豈止可以,是很優秀了,老毛子在60年仿製成功的K13,尾追攻擊距離3.5km。
&n,實際上和老毛子的差不多。資料摻水,花旗佬傳統藝能了,有時候真能坑到敵人,有時候嘛,呵呵呵不好說。
“導彈發射!”電臺中傳來飛行員堅定的聲音。
試驗場上,大家抬頭都看著頭上兩個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