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把高振東的成果列了個大概,在場所有人都很驚訝,知道這位同志高產,可是沒想到高產似那啥。
這回算是知道領導卡殼是為什麼了,不太好獎勵了,這人成果多,而且還都挺重要。
其實也還好,高振東已經從10級技術員升到了7級工程師,行政級別也上到了副處,拋開重要性不說,擢升次數和成果數量上基本是對應的。
可偏偏重要性這東西不太好拋開。
大家一合計,覺得還是有點對不住高振東同志,一幫高出好多個級別的大佬為一個小小的副處摳腦袋,這事兒也真不多見。
大家想了一會,一位副職開口道:“要不這樣吧,我們設立一個對技術人員的榮譽,每年頒發一次,正好除了高振東同志,這種類似情況其實也有,只是沒他這麼誇張。我們用這個榮譽來肯定他們的貢獻,也是一樁美事。”
意思就是不方便短時間漲級別漲職稱的,就先發個獎。
另一位副職點點頭:“嗯,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在職稱、級別評定的時候,充分考慮這個榮譽的作用。”
嗯,這辦法整挺好,短時間就算用不上,就當是存起來了給下次用。”
大家一聽,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冷不丁有位同志問道:“那高振東這給幾個?一個?一堆?”
領導想了一下,直接拍板:“有幾個給幾個,這個針對專案的,只要在專案貢獻排前三,不管是誰,就能發。客觀評價,實事求是嘛。”
這種扎堆兒發獎的情況在那時候,其實並不少見,各條戰線上空白多,機會多,猛人多,所以也就發得多。
具體情況,可以參見全軍幾次英模大會上那些勳章能當防彈衣的猛人。
大家一想,這個反正是一錘子買賣,不像級別什麼的需要疊加還上去了就下不來,多點就多點吧,誰叫人家厲害呢。
誰有意見,有本事你也一次性整這麼多成果出來,只要你有這本事,我一樣敲鑼打鼓的給你發。
於是大家最終商定,設立一個科技獎,用於獎勵系統內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在這些成就中具有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結合十七機部的特點,獎項起名為“烈火科技獎”。
烈火煉真金嘛。
至於獎項什麼時候發下去,那就有得等了,一個獎項規則的制定、籌備、評審、發獎一連串下來,還得不少時間。
而軋鋼廠這邊,倒是沒有掀起多大波瀾,因為這個事情只在少數人內部流傳,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情況,暗暗激動。
某化學研究所,向總又收到一封電報,這回連字帶標點就六個。
“已成,速來!”
看著熟悉的發報人,和這幾個言簡意賅的字,向總一跳三丈高。
“小馮,小馮,買票,去京城!!”
試製尿素鋼成功的高振東,給自己放了個假,第三爐第四爐的試製,都交給了京鋼廠和三軋廠的同志們。
該交代的都交代了,該拿出來都拿出來了,你們是成熟的科研組了,要學會自己鍊鋼了。
對於高振東的行為,耐腐材料聯合試製組的同志沒有半分不滿,都到這程度了,還要高處長鎮守此處,那是我們的恥辱。
你該幹嘛幹嘛去。
高振東干嘛去了呢?他去信守自己的承諾去了。
婁家,婁曉娥拿著三本高振東帶過來的樣書,笑出兩彎新月。
這是高振東的《專案管理體系》出版,兩人在興畫書店買書的時候,向婁曉娥做出的承諾,以後出更多的書。
婁曉娥手中的三本書扉頁上,寫著同樣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