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寧衛民肯定是不樂意再行投入資金和時間,再買一批房讓他們選擇的。
自然而然,他就得打另外的主意哄得他們滿意——搞精裝修。
說白了,最簡單的一個道理,貨賣一張皮嘛。
就連賣菜的都知道得在菜上撒撒水,顯得鮮靈一點,會讓生意更好。
那麼與之同理,房子這事更是這樣。
三十年後的許多高檔小區其實都是靠樣板間來打動客戶的。
更何況寧衛民既有對未來生活,時尚演變的瞭解,又有壇宮可以報銷這筆費用的便利。
他完全沒道理不這麼幹啊,這就是他的獨特優勢。
事實也證明,這一手的效果絕對是槓槓的。
二十天之後,當然所有的六套房煥然一新。
那些有意成為釘子戶的住家們,一看房,就走不動道兒了。
在他們的眼裡,這些房子的的確確就是金鑾殿的樣子。
這甚至包括那打一開始在見面會上就表示不想搬走的那個住戶。
他看第一套兩居室的時候就相中了。
居然也不顧鄰居們的情分了,當眾跟所有鄰居們表示,死活就要這套啦,誰也甭跟他搶。
就這樣,沒兩天,這些住戶們也全都高高興興的搬走了。
寧衛民一算賬,遷走這些居民,總共耗費了將近十八萬元。
可他也因此落手裡六套學區房。
未來這六套房的升幅,足以抹平一切搬遷成本,甚至還有的賺。
如果再加上工程款佔壇宮的便宜,應該說他這時候遷走居民再明智不過了。
何況他還藉著這事兒和街道、房管所、派出所結成了相當良好的關係。
這也都是收穫啊。
總之,怎麼看,這都是一筆毫無後患之憂,很划算的買賣。
讓他沒法不為自己的“傑作”和“手段”感到滿意。
尤其是當他看到《光明日報》上刊登的一條頭版訊息後,更是抑制不住得意,發自內心的樂了。
因為那是在“福建省廠長經理研究會”上,與會的五十五位國有骨幹企業的廠長經理聯名發出了“請給我們鬆綁”的公開呼籲。
這封呼籲書首先由《福建日報》刊登,隨即,全國各大報紙紛紛轉載。
關鍵是,《光明日報》所轉載的內容裡。
除了有關福建企業家們對“現有體制條條框框捆住了我們手腳,企業處在只有壓力,沒有動力,也談不上活力的境遇,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訴苦之外。
《光明日報》的記者還隨文采訪了一些京城企業家們,附上了京城企業的共鳴。
時任首鋼廠長的周廠長就在呼籲書之後,發表個人言論,表示堅決支援。
自稱“我雖然管了幾十萬的人,價值十幾億的資產,但是我連批個廁所都需要京城經委來幫我簽字。”
想想看吧,什麼事兒就怕人比人啊,寧衛民還能不笑嗎?
要這麼一比,他藉助天壇公園所實行的商業計劃,權力大的簡直沒邊了。
他應該算什麼級別呢?應該算是編外部長吧。
別的不說,北神廚的工程一旦完工,這真夠他吹一輩子的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