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查遍了公司的資源,才發現想要在寧衛民要求的一月之內,就為其找到合適的目標,著實是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所以沒辦法,最近一段時間小野光南只好發動了自己全部的人脈幫忙打聽相關訊息。
而且自己本人也猶如野狗一樣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的街頭四處尋覓,想方設法找到目標。
還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真讓他給找著了那麼一處。
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運氣能這麼好。
居然在銀座5丁目6番8號,位於銀座著名的精工大鐘十字路口後面一個街道里,發現了一整棟在房子牆壁上掛著巨大廣告牌子,主人在廣告上留了電話,似乎非常急著出售的一棟三層小樓。
為什麼要說運氣好呢?
就是因為地這棟樓地處東京最繁華的地帶,實在隱藏的較深。
它的門不是開在主要街道上,而是通向側面的一條寬度僅為一米的小巷子。
如果不是這棟樓前面臨街的建築物正在施工,非常巧合的已經夷為平地了。
從主要街道走過的小野光南,是絕對看不到原本藏在被拆除建築物後面的這棟三層小樓的。
而且說起來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棟小樓那叫一個破舊啊。
雖然屬於一戶建,大概上百坪的佔地面積,三百平米,不算小了。
但外牆卻是由破舊的鐵皮包裹,
因為年久失修,鐵皮已經泛起了鏽斑,還有一些鐵板像是後期打補丁打上去的,呈現出凹凸不平的不規則感。
這一看就知道是日本幾十年前的木瓦結構的建築,當初一定是主人建好出租給多家人居住的。
日本人都把這種房子叫做阿巴託,來自英語的apartment。
它如今的破舊不堪,不但與周圍高大上的各種大廈大樓比起來,顯得格格不入。
哪怕與空地的旁邊那一家僅有兩層樓高,較有格調的咖啡店相比,也是地獄與天堂的反差。
說白了,這小樓看著就是個底層窮漢住的地方,偏偏位於東京的核心。
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下,看著就跟突兀出現的鬼宅似的,極其不真實,你說蹊蹺不蹊蹺?
小野光南,當然是怎麼想都想不明白,這條東京地價最高的街上怎麼還存在著這樣破舊的老式房屋。
於是首選就是去詢問在街上巡邏的保安。
“請問,那棟樓是民宅嗎?還有人住在那棟樓裡嗎?”
結果保安的回覆完全解密,卻也是相當出人意料。
“您是對那棟房子感興趣嗎?那我得告訴您真實的情況,那棟房屋是戰後蓋起來的。原先的租客們都是在築底市場經營的商販,後來陸陸續續都搬走了。這麼多年下來,最後只剩下一個孤老頭子住在這裡。這房子發生過兩次火災,不過都被及時撲滅了,也沒出現傷亡。只是最後的租客,前幾天剛剛在這裡去世。否則的話,房屋的主人也仍然沒權力把房屋收回出售呢。”
再接下來,就是小野光南去親自調查這棟建築的合法性,他不但按照電話和房屋主人約見了一次,當面看了房契和地契,還去中央區政府的建築指導部門調查了相關記錄。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果然如那保安所說,這是一棟1950年《建築標準法》剛剛頒佈的時候建造的房屋,所有權是清楚的。
而且沒有銀行貸款抵押,沒有租客,完全符合寧衛民的要求。
然而很大程度上,這棟樓的存在,也是日本《借地借家法》中“過度保護承租人”制度設計不合理,所產生的bug。
毫無疑問的是,這裡的最後租客絕對是日本最強租客,把房屋主人坑得死死的。
具體體現在,這位長壽的租客由於從房屋建成時就是這裡的房客。
那麼根據日本保護租客權益的相關規定,在這位租客承租期間,房屋主人壓根就沒權利讓有可能的買主上門看房。
更不允許房東單方面提出解約和調高租金,甚至連提升房租的設施也需要租客的認可。
說白了,這位租客不走,或者不死,這房主雖然持有這麼高價值的房產,卻無法產生收益。
甚至這麼多年,別人因為房子破舊不肯來住。
房主還得為這麼唯一的租戶支付不菲的房屋修繕費,完全的賠本買賣。
這個倒楣的房主,說起來比共和國的那些私房房主的境地還要慘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