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但許多本地的老顧客都面帶了隱憂,而且他們彼此間還在傳言,說某某跑路了,某某躲事兒躲到外地去了。
許多人都在合計,在討論。
這倒賣物資,買賣合同的事兒今後還能不能幹了?
到底會不會一查到底?
於是這天回去,寧衛民幾乎就一宿沒睡。
他越琢磨就覺得危險越近,越琢磨就越覺得郵市會受影響。
沒錯,雖然對於他來說,清清楚楚掌握著第一次郵票牛市的轉折的關鍵時間節點。
那應該是隨著4月5日,“梅花”郵票和小型張發行,開始衝向本次行情的頂峰。
然後又隨著5月24日“熊貓”郵票和小型張發行,開始漸漸消退熱度,從此迎來了兩年低迷時間。
但他卻從沒有過基於資金的角度,解讀過這次郵市行情的終結。
從沒去想過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時間節點。
雖然“熊貓”小型張加大發行量的訊息後來一直被人認為是行情結束的導火索。
但郵市真的就那麼脆弱嗎?
全國人民連1266萬發行量都扛不住?
按票面價值三元算,連四千萬不到。
而且別忘了,熊貓發行當天是漲了的,後來傳出訊息才跌了。
也就是說資金已經消化了很大一部分的熊貓,後面所增加的發行量真有那麼可怕嗎?
這麼一想他就有了全新的思路,看得越發通透了。
要知道,這次郵市很明顯是隨著京城的城市改造開始爆發的。
這個現象是前提,就是銀行放水,社會資金量多了,許多搞建築的資金透過各種渠道摻和進來了。
那關鍵問題就來了,建築這行當裡面能沒有“倒爺”興風作浪嗎?
那倒爺什麼錢都掙,能沒有人去郵市裡炒郵票嗎?
所以說啊, 牽一髮動全身,炒到高位的郵市就靠資金量撐著呢。
只要有人一撤退,就會是兵敗如山倒。
誰能說熊貓小型張發行的先漲後跌,不是和倒爺有關的資金在試圖自救。
然後又因為郵政部門增大發行的訊息,自知自救無望,不惜代價瘋狂出逃,才引發的全線崩潰呢?
甚至不妨往更遠處看看,就連長春的君子蘭,這維持了長達三年的泡沫。
是不是也是因為嚴查倒爺之風颳到了長春,才會在今年6月7月間被破裂呢?
從時間上揣測,太有這個可能了。
寧衛民琢磨到這已經足夠了,他都不用找確定性的實在證據。
只需邏輯上貫通,只需知道大機率會發生這樣的事兒,就足夠了。
那接下來他還做什麼還用說嗎?
與其給別人機會跑路,不如自己先撤了梯子。
反正也就差最後的二十天了,別被貪心埋裡頭才是真的。
什麼都不想了。
就一個字,賣!
。頂點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