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感受到桎梏,對此無能為力,然而有人卻拼盡全力的要掙脫桎梏。
1983年,從儀器廠破格調入兒童文學出版社的鄭元潔,哪怕處處磕碰,但始終也沒放棄追求按勞分配的可能,沒有放棄把寫作商業化的目標。
為此,他竟異想天開的想辦一本不登別人的作品,只登他一個人的作品的雜誌。
他認為必須如此,才能顯現出他真正的價值來,拿到原本應屬於他的稿酬。
才能使他剛剛學步的兒子,搬出樓道內處處是“滋滋”冒氣高壓鍋的筒子樓。
應該說,在這個年代,鄭元潔絕對算是有能力,又有勇氣的文化創業先鋒了。
只可惜,大多數人是見不到別人標新立異的,哪怕不礙自己的事兒也不行。
所以鄭元潔越是著了魔似的為這事奔波,就越遭人恥笑。
無論去了那家刊物的編輯組,他聽得最多的一句回覆,就是“鄭元潔,你童話寫多了吧?你說的那個,壓根兒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就這樣,鄭元潔的“自不量力”和“異想天開”,使之淪為許多文人的笑柄。
再加上他的小學沒畢業的學歷,簡直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為此,不只一個人曾公開指責過,說鄭元潔純粹是混進文化隊伍裡的人。
直至1985年的這個除夕,鄭元潔回到老家太原,見到了在山西團系統任職的朋友趙延平,事情才開始出現轉機。
鄭元潔一想,團系統是可以辦少兒報刊的呀,所以才見面,就對這位朋友脫口而出。
“想發財嗎?想發財咱們就一起辦個刊物。”
說實在話,趙延平當時聽了鄭元潔的想法也無比驚訝。
因為這種方式,這種形式,他從來沒聽說過,更難以想象。
就靠一個人支撐一個刊物,鄭元潔吃得消嗎?
就靠一個人支撐一本刊物,又會有多強的生命力?
萬一這個訂閱的費用都收上來了,要是稿子出不來了,該怎麼辦?
到時候,就是想把錢退給全國的讀者,都沒法操作這事啊。
那誰兜得住?
風險太大了!
“老趙,那些刊登和連載了我的作品的雜誌,銷量都上去了。雖然他們不說,但是我自己知道,就是我的作品給他們帶來了盈利……”
“哥們兒,你放心,我絕不會撂挑子。即使我寫不出,我也可以給你找別人組稿,保證能按時出刊……”
可儘管這個主意聽起來如此的不切實際。
但由於鄭元潔拍著胸脯做出這樣的保證,趙延平最終卻被好朋友的執著、自信和熱情感染了。他還是答應春節過後,會跟主管領導試著申請一下。
就這樣,鄭元潔和趙延平的事業,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
只是此時此刻,他們遠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