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就是佔便宜。
這是老京城人常掛在嘴上說的一句老話,代表了一種傳統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
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正確理解這句話的。
像好些人,就把這話簡單的理解成,為了佔便宜而去吃虧,或者是吃了虧就一定能佔便宜。
也有一些人,會把這句話作為懦弱的藉口,來儘量避免與人衝突。
或者是把它當作面對失敗的理由, 以減少自己無能所產生的懊悔與內疚。
甚至有些人會輕蔑的認為,這話老套又不切實際,完全過時了。
這一切當然都是大錯特錯的。
也只有少數睿智的人,才能把這句話作為遠離名利的信念,來保持內心的安寧。
至於寧衛民,他就更是少數人中的少數了。
因為他不但能夠正確理解這句話, 而且還能夠把這句話成功運用貫徹在商業行為上, 從中收穫巨大的實際利潤。
他對這句話的個人理解是——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說白了,只有先付出後收穫,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
能做事,更要能任事兒,別人才願意給你機會呀。
也只有以實際行動示人以誠,才能放長線,釣大魚。
就拿他處心積慮要去日本開壇宮分店這件事兒來說吧。
以正常人的角度來看,他這個計劃實在太過天馬行空,令人匪夷所思。
因為去日本開分店,那是要動用巨大的外匯資金,冒巨大的投資風險的。
誰能保證一定能成功啊?
萬一去了水土不服呢。
這可不是什麼缺乏遠見和自信,什麼小富即安,眼光短淺的事兒。
實事求是的說,儘管我們自己向來認為中餐博大精深,華夏的烹飪水平世界第一。
可海外卻是不認可的。
哪怕晚清民國時期,中餐走出海外,也確實擁有過一度的輝煌。
可問題是, 之後就日漸衰微了。
就寧衛民活過的上一世, 哪怕到了2020年, 海外對中餐的認可也仍然侷限在假中餐上。
在海外經營口味正宗中華美食的餐館幾近於無。
老外對日本料理和韓國料理的認知和認可度,反而在中餐之上。
中餐根本沒在世界的飲食界獲得其應有的地位。
說句不好聽的,中餐在海外市場,一直是被兩個孫子輩兒的在脖子上拉屎也不為過。
被四六不懂的小崽子們擠兌得憋屈到家了。
所以不妨想一想,在眼下寧衛民把壇宮飯莊和天壇公園的商業模式剛剛給捋順溜了,所有業務正在逐步全面鋪開,蒸蒸日上的時候。
從幾家投資方的角度出發,是不是理應份外珍惜眼前這份來之不易的輝煌成果?
是不是應該繼續穩紮穩打,全心貫注在基礎盤上,儘量擴大國內的利潤?
那讓幾家投資方支援寧衛民東渡扶桑,搭進去老本開分店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沒人會覺得有這個行險的必要。
說白了,動力不足。
做成了固然是好事,可那不過是錦上添花。
要是萬一有個閃失,把這筆投資虧掉了,那可就要動搖根本了。
大家可都會英名盡毀,前功盡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