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而歷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詠百花,弄出許多趣聞軼事來,從而造就出花神節以及代表了一年十二個月的花神來。
相關傳說裡,既有男花神,也有女花神。
不過流傳至今,最普遍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十二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美人,轉世為花神的傳說故事了。
正月梅花,花神梅妃。
二月杏花,花神楊貴妃。
三月桃花,花神息夫人。
四月牡丹,花神麗娟。
五月石榴,花神公孫氏。
六月蓮花,花神西施。
七月蜀葵,花神李夫人。
八月桂花,花神綠珠。
九月菊花,花神梁紅玉。
十月木芙蓉,花神貂蟬。
十一月山茶,花神王昭君。
臘月水仙,花神甄宓。
像清代李汝珍的長篇《鏡花緣》,和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都有對十二月花神的精彩演繹。
而東花市料器廠的三位料器大師,這次也是心懷大志。
尤其是蔣三昌師傅,他打的主意重新整理料器行的紀錄,創造出能夠做為自己平生所學總結性的作品來。
因此才會定下如此含蓄隱喻,帶有眾多典故的題材。
不用說,這個題材最大的難度就是如何準確的表達出十二種花卉的美感來,而且還得忠於現實。
要是過去,蔣師傅他們恐怕只能根據傳統美術作品照貓畫虎了。
也就是找找老畫冊,看看古畫裡有沒有合用的題材,加以改進。
這樣的缺陷是,造型難有突破,另外也只能保證一個角度或兩個角度的美感。
因為畫上的再美,也是平面的,很難做到立體狀態的盡善盡美,難以三百六十度保證可觀賞性。
但這一次,蔣師傅他們因為在寧衛民的牽頭引領之下,有國家美院的凋塑系師生鼎力相助,幫忙出造型設計,那自然就不一樣了。
不得不說,專業的真的是專業的。
凋塑系給出的十二種花卉,是既崇尚復古,亦勇於創新,還追求寫實,而且可以調整。
所以最大程度的做到了過去難以實現的一點——多角度都具有美感,極具真實性。
其造型藝術新姿采,可以說在工美特藝史上寫下極為重要的一頁。
說句大白話,對於蔣師傅他們來說,就跟蓋房子提前有了燙樣似的。
既然這回再動手吹料之前,已經有人把最終完善的花卉模型給造出來了。
那他們自然就心有成竹,不會跑偏了。
甚至都能想象出大概其的完成效果了,等於這個底子打得好,就已經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