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開始嘗試運營這方面的業務。
今年先小規模試試水,根據市場反饋再製定明年的目標。
一切運營的費用當然由他來一力承擔,非但不用國家掏一毛錢,他還會無條件贈送四成股份給中影公司。
於是面對寧衛民這般懂事且上路的表態,電影局和中影公司也很滿意,雙方合作的意向就此基本達成。
只不過分歧也不是沒有。
因為考慮到對於國內製片單位實在是太苦,擔心他們因為目前的體制破罐破摔,越走越出溜,想著是否自己能夠改變一下當下糟糕的情況。
寧衛民也斗膽包天,提了一個建議。
就是能不能把海外票房的一部分,直接發給製片單位,以鼓勵他們積極創作,才能拍出更多的優秀電影。
然而對這個問題,電影局和中影公司的領導卻很為難,想了半天,還是沒有同意。
不為別的,誰都明白國內的電影行業在分配製度上早就已經出現重大問題了。
但涉及到意識形態問題,和重新分蛋糕的問題,誰都不敢去碰這個燙山芋。
否則一不小心,是會得罪很多人,讓自己萬劫不復的。
儘管寧衛民是想用合資公司的海外票房反哺國內,並不牽扯到國內的發行制度,屬於繞路而行。
但無論是電影局還是中影公司的人,都知道這種讓製片單位直接拿票房分成方式「後患無窮」。
在目前的體制環境下,一旦開了口子,肯定會人心思變,從而惹出無數的麻煩來。
天知道那些製片單位會不會因此受到鼓勵,又要就國內的票房跟中影公司重新劃分?
天知道會不會有人揪住這一點,去對國內現有的發行方式開炮?
這些情況太不可控了。
領導可不希望見到這樣亂成一鍋粥的情況。
所以沒有別的可能,他們也只能給好心的寧衛民吃個軟釘子了。
只是話說回來了,寧衛民的初衷終究是好的。
他的建議,本質上其實是不惜自己吃虧,甘願自己少拿幾個錢,也想要把錢用在實處,去儘量扶持一下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
所以念在這一點上,電影局的領導終歸還是提點了他一句、
說盡管他的建議不能予以採納,但換個角度,他們也不禁止那些製片單位自己去拉贊助,更不會阻止某些想要扶持國內文化事業的單位主動給製片單位捐款。
如此一來,寧衛民登時秒懂。
這下子,就連他自己都忍不住暗罵自己一聲「蠢」了。
說白了,事兒還是可以這麼辦的,只是無非換一種出錢的名義罷了。
領導的意思是,只要不打出票房分成的名義,他自己願意把他的獲利交給誰,去做什麼。那都是他的個人自由。
這不就和他前不久主動表示願意拿出自己在壇宮飯莊的分紅,和幾家投資方的老朋友們一起分享的做法幾乎一樣嗎?
靈活變通一下,採取曲線救國的辦法,也就不存在政策性的阻礙了。
要不說呢,面對這個註定要經歷重大變革過程的時代,怎樣才算真正的通透?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做事不能太過直來直去,得懂得審時度勢。
在保持初衷的同時,還必須從切合社會環境和實際需要的角度下手才行啊。
有的時候就是得繞一繞彎子。
否則,只有一腔熱情,只懂得認死理,那是做不成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