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得到高橋社長點點頭同意後,他才又欣然去赴“二次會”。
在高橋社長熟門熟路的帶領下,他們來到了六本木,推開了小巷裡的一家名為“丹特斯”的酒吧大門。
走進去瞄了一眼,空間不大,一個水吧前十個座位。
當下時間明明已經過了晚八點了,卻還空著一多半。
寧衛民立刻就知道這是一家生意普通的“斯納庫”。
“斯納庫”在日文中稱為“スナック”,是英文snack的譯音,中文意思就是“零食”。
所以照字面意思理解,這種場所是個讓客人吃東西,休息的地方。
可實際上呢,卻是指地方不大,裡面有卡拉ok,有媽媽桑和服務員陪著客人聊天、唱歌的“小型酒吧”。
要是非要找個具體的例子,就是像《非誠勿擾》這部電影裡。
葛優色迷心竅,被“北海道四姐妹”年輕時的一張海報,誑進去的那家小店。
這種稱為“斯納庫”的小酒吧,其實是受到奧運會影響才誕生的特殊產物。
因為它最早就是出現在東京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的1964年前後。
作為舉辦國際性盛會時的一個慣例,當時日本也開展了淨化社會風氣的運動,嚴格控制提供酒類店鋪的深夜營業。
於是乎,就出現了學習美式酒吧模式,但除了酒類,還提供“便餐和小吃”的店家。
因為飲食店是可以深夜營業的,這樣就繞開了法令的限制,得以藉助這種變通形式長時間營業。
應該說,早期營業的“斯納庫”確實是作為“深夜提供酒類的飲食店”,純粹地存在著的。
賣點就是花色諸多的下酒小菜,和為客人加冰、兌水、斟酒等服務。
媽媽桑和服務員基本上是隔著吧檯“面對面”接待客人,就像普通的調酒師一樣。
這裡基本不存在坐在客人身旁提供接待服務的情況。
說白了,最初的“斯納庫”就是一個純粹聊天解悶的場所。
客人來了,可以在這裡和媽媽桑或鄰座客人聊聊天什麼的,就著一小碟零食坐在高腳凳上喝酒,其他什麼都幹不了。
但後來日本進入八十年代,經濟與收入進一步出現雙增長,這種小酒吧就無法滿足有錢人的需求。
於是,伴隨著池袋和銀座等地出現了高階的“俱樂部”(クラブ)。
“斯納庫”的媽媽桑和服務員也就被嚴酷的商業競爭,倒逼著從吧檯裡面走了出來,坐到了客人的身邊。
而且因為卡拉ok的出現,她們還要比俱樂部多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伴場伴舞。
至於日本男人晚上喝酒找樂子的酒吧,也就此出現了兩極分化。
有錢人去泡“俱樂部”,一個小時三萬円。
沒錢的去“斯納庫”,一個小時三千円。
當然,這裡說的“沒錢”也是相對而言的。
因為再怎麼說,“斯納庫”也是收“席料費”的,講究情調的場所。
往往在這樣的地方暢飲一番,開銷也得上萬円。
能享受這種有人哄著自己,以色娛人的服務,起碼也得是在公司裡面有點地位的男性,或者是從事自營業的小老闆。
而東京的日本男人,大多數公司已婚白領每天零花錢,也只有一兩千円。
喝頓酒,唱唱歌,聊聊天,一個禮拜的零花錢就沒了,誰不肉疼?
所以真正的普通人喝酒的地方是pub、居酒屋這些不會因為座位收費的地方,量大管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