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想做成這樣的大買賣確實不容易。
寧衛民屬意的兩家法國電影製片公司,雖然都是資格老,歷史積澱深厚的老牌製片廠,但這同時也就意味著程式繁瑣,結構臃腫。
所以牽扯到這麼大的金額和完全買斷的條款,就連兩家製片公司的總裁也不好輕易拍板。
為了事後不遭遇非議,不受指責,他們認為這件事的結果,必須得經過董事會討論,徵得大部分董事的同意才行。
甚至就連雙方正式開始接洽,進入談判程式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要知道,面對突然冒出來的一個來自東方的年輕人,開口就要做幾億法郎的生意,兩家法國電影製片公司的高層,誰都不敢貿然相信。
何況又是在坎城電影節的特殊時節裡。
別忘了,原本寧衛民只是個來坎城賣電影複製的。
怎麼說著說著,他突然之間又搖身一變成了要買複製的人呢?
這也太魔幻了些,事情的執行規律不應該是這樣的!
尤其歐洲的電影行業中,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或是一個公司敢於提出這樣大手筆的交易要求,這就讓這件事難免讓人起疑。
他要這麼多老電影的複製有什麼用呢?
去亞洲推廣?
開玩笑呢。
這些老電影,哪兒有那麼多觀眾喜歡?
如今的新電影都很越來越難招攬觀眾,就別說這些老掉牙的故事了。
關鍵最重要的是,霧製片廠的名氣不顯。
在日本還排不上號呢,歐洲根本就沒人聽說過。
這麼一個製片廠根本沒有任何商譽可言。
所以從法國人的角度,很容易會把寧衛民當成一個誇誇其談,意圖耍些陰謀詭計的行業騙子。
實際上訊息傳過去後,有些人就猜測,寧衛民可能是想要利用兩家製片公司的名氣,借買片庫的事對外放出訊息,來炒作自己那部展映電影,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那不用說,沒人願意在沒有結果的事兒上付出太多時間和精力,更沒有人願意被別人利用,被當成傻子一樣騙的團團轉。
因此要想就此事接洽就需要有個前提,就必須得讓兩家法國製片廠的董事會先確認,寧衛民的確有誠意真的想做成這筆交易。
而且他還得證明自己的確有錢,真的有能力達成他所提出的交易才行。
雖然阿蘭德龍一直在中間擔當介紹人,但這不夠,關鍵是得讓寧衛民出示一張至少五千萬美金的信用證才行。
當然,如果寧衛民的確是有誠意和實力來完成交易,那麼也得防止訊息洩露,引來別人攪局。
畢竟大家的電影複製都扔在庫房裡,有兩家公司相互比較價格就已經足夠了。
所以兩家法國製片廠傳回來的反饋資訊就是告訴寧為民他們的兩個要求。
一,這件事在正式談之前必須保密,不能對外宣傳。
如果讓媒體知道了,此事便只有作罷中止,他們不會承認。
二,寧衛民還得儘快提供五千萬美金的信用證,或者是相當於四億法郎的貨幣資產證明才能推進此事,否則免談。
這兩條對於寧衛民來說,當然都不是問題。
保密是應該的。
其實寧衛民也只想平平安安談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