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到這裡,當然,大家就是站起來迎合,一起碰杯,乾杯了。
就這樣,每個人都說著逢年過節都要說的吉利話,那真是好一陣熱鬧。
不過等到各自敬酒一結束,這小陶就耐不住想表現一下的慾望,調侃上了。
“老爺子,您甭客氣,謝什麼啊,都是應當應分的。其實能陪著您,也是我們的福氣,要不我們怎麼可能在這樣好的地方吃飯呢?您看這一大桌子的好酒好菜,那不是沾您這個大財主的光了?”
這小子是真不怕出洋相,幾句話,給大家都逗樂了。
只是他也沒想到,自己話音一落,康術德卻又駁了他。
“不對不對,要不說你小子糊塗呢,這好酒好菜啊,要謝也不該謝我。我呀,雖然是做東請客的人,可也沒準備什麼,原本就弄了些京城家家戶戶都有年菜,沒什麼特別的。還是張師傅,一大早就來了,一直在廚房裡忙碌。所以大家不可不知,真正今天撐場面的主菜,可全是出自張師傅的手筆。別的不說,這大砂鍋裡的柴把鴨子,因為烹飪手法要求太高,就是幾乎已經絕跡的一道名菜。要不是張師傅,咱們誰也吃不到啊。大家還是一起謝謝張師傅吧。”
他甚至專門對江四小姐說,“別看你過去把京城都吃遍了,可你吃過的廚師,真未必有人及得上我這個老哥哥。今天有他做的菜給你洗塵,那才是相得益彰。你們一個會吃,一個善做,這也是風雲際會。相信我,只要你吃過他的菜,怕是吃別人的菜就沒味道了。”
此言一出,四小姐頓時眼睛發亮倍感期待,直說,“那太好了,我在美國,別說什麼名廚大菜了,就是味兒不走樣的家常飯菜也難得吃上幾回。看來回來好啊,京城還就是藏龍臥虎,否則旁處怎會有張師傅這樣的名廚了。張師傅,謝謝您,我是得敬您一杯……”
這話說完,大家的下一杯酒自然就敬給了張大勺。
或許是被這突如其來誇讚,搞到有點措手不及。
張大勺忙不迭的舉起杯應酬著,卻喝的有點急了。
最後放下酒杯微咳了兩聲,臉色也開始泛紅。
而敬過酒後,大家自然就動了筷子,紛紛品嚐那道張大勺做的“柴把鴨子”。
要說這道菜啊,還真是不那麼容易做的,製作工藝極其複雜,且相當耗時,做一隻鴨子足足要佔用兩天時間。
可以說是宮廷鴨饌中的精彩作品。
原材料是張大勺親自去市場選購,得挑選中肥京城白鴨。
蘑菇也是他去自己獨家的地方,採摘的雞茸菇。
殺宰晾乾後剁去膀爪,用佐料醃漬一宿後,由小缸裡取出,蒸上個小半日。
先將鴨子蒸熟,去骨留肉,切成細長條,火腿、冬筍、冬菇也切成同樣大小的長條,用溫水將海帶絲泡軟洗淨,鴨條與火腿、冬筍、冬菇各一條用苔菜海帶絲捆好,將捆紮好的“柴把”放入燉盅。
加入預先燉好、濾清後的鴨湯清燉,燉好的湯色若琥珀、淡黃清澈。
這道菜形如柴捆,因此名為柴把鴨子,但由於工藝複雜,已經沒什麼人會做了。
就是張大勺也只會用傳統蒸製為一法,最後要潷去湯水,滋味提香全靠最後用雞油勾出的明芡淋上。
而他今天做這道菜所用蒸制加燉盅的手法,是有湯可以喝的。
這種手法還是在宮廷飲食文化研究會,聽末代皇孫傅傑說的。
後又透過故宮退休的一位文史專家,查了嘉慶朝的膳單,幾經對照,才終於確認了還有這種做法。
不過麻煩是麻煩,但這番工夫絕對是沒有白費。
這麼做出來的柴把鴨子,湯汁中除了濃郁的鴨味,尚有冬菇的鮮香,火腿的醇厚,而冬筍的加入則帶來一絲清爽。
喝完湯再慢嚼鴨絲“柴把”,鹹鮮軟脆,幾種不同風味、不同口感的食材在口中相互碰撞、交融、轉化,形成一道獨特的味覺風景線,甚是有趣。
比純粹蒸制的柴把鴨子滋味和樂趣上都要好的多。
實際上眾人品嚐過後,就紛紛讚不絕口。
那小陶被香的直慫鼻子,話都顧不上說了。
一碗很快吃完又滿滿舀了一碗,根本停不住口的大快朵頤,看樣子一不留神,能把舌頭給吞下肚去。
而江四小姐饒是見多識廣,這道菜品嚐過後,也不禁愣愣的出神了。
半晌後,終於品味完畢,長舒一口氣。
“香!真香啊!原本就少見的菜,能做出這樣淳樸綿長的滋味來,確實是名家手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