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偏偏這個年代共和國的中餐館,追求的就是豐腴厚重口感。
什麼咕咾肉,燒茄子,醬肘子,獅子頭,米粉肉……許多菜都是用肥肉做的。
京城的傳統烤鴨更是以肥為美,肥肉被認為是整隻鴨子中最好吃的部分。
哪怕是在壇宮飯莊請客,可只要一不留意給兩個法國明星的餐食裡安排有肥肉做的菜色,他們就會認為這頓飯不怎麼樣了。
何況還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原因,倆法國明星要礙於面子勉強吃下,弄不好還會鬧肚子,那感覺自然就更酸爽了。
說白了,其實這種情況就像1924年魯迅來到北平時的感受是一樣一樣的。
當年咱們這位周先生既不曾考慮京城已經變成了北平,失去了首都地位所造成的消費降級。
也全然不知,京城最有名的滿蒙奶食餑餑早已經隨著溥儀出宮,蒙古商路艱難,在京城市面上消失近十年了。
他只是寫文憑空感慨此地作為五百年的古都竟然沒有好茶食。
這壓根是一種資訊不足、見識有限,所產生的誤會。
何況他經常去的稻香村就能代表京城的餑餑嗎?
那可是平民化的南味糕點鋪啊!
而清代的達官顯貴們所鍾愛的可是滿蒙餑餑,在正明齋和永星齋呢。
誰又說好東西就不會自行消亡的?
實際上每一次戰亂興起,國家蒙難,最容易被傷害,也最先被摧毀的就是精品文化。
否則阿房宮、大明宮和圓明園到今天還能完好無損呢。
反過來要不是打面倉主動變成了驢打滾,蜜漬的蜜餞改成了廉價的糖漬果脯,薩琪瑪也棄用了昂貴的奶油。
這幾種如今還很知名的京城特產,怕也早早消失,只存在於文獻中了。
也正是因此,我們今天所視為傳統的,到底是倒退還是進步?
傳承下來的飲食,到底是精粹還是糟粕?
其實是一件很難說清的事兒。
反正書歸正傳,總而言之吧,這安排菜色的確是門大學問。
就跟教學生因材施教一樣,也得因人而論,因人而異。
別看宋華桂對待兩位法國明星很上心,可畢竟她是個女人,而且還是個學美術的,長期跟著丈夫在國外生活女人。
對於服裝和打扮,她固然是專家。
但對於飲食,尤其京城特色飲食,瞭解有限,她的一些安排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反過來寧衛民則不然。
這小子本身是個吃主兒,又有多年餐飲企業經營管理經驗,而且他最下功夫的就是怎麼討外國人歡心,用吃喝玩樂掙來外匯。
真等到輪到他親自給兩位法國明星安排飲食,那當然就大不一樣了。
實際上寧衛民一出手就切中要害,先把兩個法國明星的日常水果和糕點給改善了。
沒錯,目前的京城是缺少榴蓮、車厘子、獼猴桃這樣的進口水果,就連兩個明星都吃厭了的蛇果和橙子都是好東西,平常百姓家能吃著根香蕉,幾個荔枝就算不錯的家庭了。
可有一樣,這年代的京城獨特的土產可也不老少,許多都是很有特色,確屬本地才有的小種類水果。
別說外國人了,就連寧衛民也沒吃過幾回,甚至上輩子就壓根不知道。
就比如說京白梨吧,這個東西有名。
可是除了個頭大小,其他一切都和上輩子寧衛民在超市買過的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完全就是兩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