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對斐翔在內地遭遇冷落的狀況百思不得其解。
不經意中就想出了神兒。
趙長青也是商業場面上的人,察言觀色的本事當然是有的。
他很快就從寧衛民的神情中發現了他對這張專輯異乎尋常的感興趣,忍不住出口詢問。
寧衛民就半真半假地說,自己在海外曾經看過斐翔的演出錄影帶,好像得過什麼唱片大獎。
個人感覺斐翔的嗓子是有磁性的那種,專業素質非常優秀。
所以實在不敢相信這個外貌和聲音條件都這麼出色的藝人,在內地居然會不受歡迎?
他的音樂專輯會滯銷?
這好像是沒有道理的事兒,會不會搞錯了……?
結果這一番話,立刻激就發了趙長青的深有同感的共鳴。
不但點頭稱是,表示非常贊成寧衛民的看法,說當初他們就是這麼考慮的。
而且如同找到了知己一樣,還滔滔不絕跟寧衛民訴上了苦。
他從專業音樂製作人的角度地給寧衛民耐心地解釋起來,這張專輯的發行是如何的坎坷,很有點時運不濟。
這才讓寧衛民逐漸搞清楚了到底是怎麼一回子事兒。
敢情這說來說去,根源還在今年5月份內地歌壇剛剛發生的那場音樂盛事——《讓世界充滿愛》百名歌星臺演唱會上。
沒錯,斐翔在今年年初剛到內地時,那時樂壇大環境,對他還是非常有利的。
當時內地流行音樂還沒多少能登堂入室的,演出也基本是半地下狀態。
像未來的“歌壇一姐”田振還沒出名,她正翻唱張國榮的《莫妮卡》。
就連這時候她的競爭對手,也不是那位“那姐”,而是唱《成吉思汗》的張蝶。
而全國所有流行歌星裡,最紅的就是所謂的“南北二張”——北邊的張嬙,和南方的張行。
但就連他們倆,所演唱的歌曲也全都是翻唱歌曲,還主要是翻唱港臺地區的。
當時就連內地的“搖滾教父”都還在沉寂期,頂多也就在京城的外國人圈兒裡鬧出了一點小小的名氣。
至於內地各大音像出版單位牟足了勁到處尋找新人。
想盡辦法要把找到這些歌手包裝得洋氣一點,結果往往都是“土味兒時髦”。
專輯製作也都是一種業內通用的模式。
港臺歌、外國歌,重新填上詞,拿過來就唱。
隨隨便便就能賣個幾十萬,也沒人在乎什麼原創。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內地的音像出版最容易賺錢的時候。
只要機器一開,就是黃金萬兩,嘩嘩印錢呢。
所以像斐翔這種貨真價實“舶來品”。
而且已經在海外成名,用“金唱片獎”證明了自己實力的歌手。
簡直就是最稀缺的珍寶。
可以說只要他願意,任何內地音像出版社都會屁顛屁顛追著他,為他出專輯啊。
就這樣,最終太平洋唱片不但花了大價錢與斐翔簽訂錄製合同。
無論從配樂還是錄音、造型、攝影、封套製作等方面,他們都儘可能地找到了頂尖高手來保證製作水準的精良。
並且還不惜投入大筆資金,打破常規,給斐翔在大陸內地的首專,直接就定下來一百五十萬盤磁帶的發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