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不是錢的事兒,重要的是在於他因此產生了失敗的挫折感!
所以華夏唱片還真是活該啊!
怎麼整治他們都不為過。
說起來,就他們這樣的公司,居然也配以“華夏”冠名?
還真是白瞎了“華夏”這兩個字了。
至於崔建的那張專輯,寧衛民當然不是不做了。
而是在馮朝年的牽線搭橋下,他決定換一家音像出版社合作,交給了“太平洋唱片”出版發行。
以此作為對華夏唱片的懲罰,同時也免得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別看鬧出了這麼一事兒來,生氣是生氣,麻煩歸麻煩,但實打實的也是有些好處的。
首先就是寧衛民在音像出版業內絕不再是籍籍無名之輩了。
有華夏唱片道歉這事兒作為前車之鑑,大部分人一旦瞭解,就不會再把寧衛民當豬宰。
“太平洋唱片”這家公司就很拎得清。
雖然在馮朝年介紹下,最初也把小刀磨得飛快,還以為逮住了一頭大肥羊能往死了放血。
甚至他們琢磨的比華夏唱片還美,想要的比華夏唱片還過分。
居然惦記著只用二十萬人民幣就能把崔建的音樂專輯從寧衛民手裡買斷。
可當他們聽說這張專輯完全是在日本製作的,連封面都是日本設計師給製作的,而且還是和松本慶子事務所簽約。
他們就驚呆了,一下就蒸發了全部不切實際的想法。
不為別的,就因為只有搞音樂發行的專業人士,才懂得國內音樂和外面引進磁帶的重大區別。
想想看,要是一般人,能幹出這樣手筆的事兒?
錢不錢的放一邊,關鍵是人家是行家啊,太專業了!
尤其再進一步得知,寧衛民敢情已經和華夏唱片合作過一次了,這回是因為華夏唱片的貪婪才決定另選別家合作的。
無論資金、製作、還是市場風險,其實統統不用他們承擔。
他們只需出個版號,就能獲得管理費二十萬,每盤磁帶賣出去還能分五毛。
那還有什麼不樂意的?
這不就相當於馮朝年往他們手裡塞錢嗎?
他們除了聯絡一下經銷渠道,什麼風險和壓力都沒有,就能旱澇保收,怎麼都合適啊。
何況這張專輯明顯是野心勃勃,初步發行就打算製作五百萬盤。
保守計算,也能有上百萬的利潤,弄好了能有小三百萬。
比他們自己發個六十萬的專輯還豐厚呢。
傻子才會往外推!
但最最關鍵的是,這張專輯的音樂質量果然是極其的過硬。
聽過了母帶後,幾乎太平洋唱片的京城分公司,人人敬服,為之熱血澎湃。
他們就發現,無論配樂、編曲還是後期,都屬於國內絕對製作不出來的絕對領先水平。
別看《一無所有》這首歌已經在國內紅了,而且這場演出的主辦方也把演出中精彩曲目匯總出了磁帶,賣得極好。
但他們錄製的音樂,質量是那個跟這個完全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