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這樣的運作模式,或許可以實現用日方的資金和技術培養中方的人才,最終提高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目的。
甚至他還想要以此為契機,嘗試一下文化反向輸出的工作。
比如透過和日方一些影視公司、媒體和出版商的合作,把國內電影、電視劇、出版物翻譯成日文後,在日本進行播出和銷售。
如此一來,既能為國家創匯,也能擴大華夏文化的對日影響力。
總之,這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意思。
寧衛民認為既然日本已經發了橫財。
那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現在的大好時局,好好沾沾日本的光。
儘量從各方各面多薅一薅日本的羊毛,來壯大我們自己。
當然,與此同時,他也老老實實的承認。
他想辦成的這幾件事,尤其是後兩件。
因為需要和一些特殊部門打交道,並且獲得批准才能真正執行。
憑他個人的能力就有點達不到了。
恐怕需要霍司長給予一定的幫助才有這個可能。
所以他這一次來,既是來聽取霍司長意見的,也是厚著臉皮來跟霍司長求助的。
這後兩件事到底能不能做?
如果能做,又怎麼去做?
什麼先做,什麼晚做?
什麼事情要找誰,什麼事情得重點解決?
什麼事情不用太著急,可以暫時押後?
這些問題,無不需要霍司長面授機宜,當面指點。
不得不說,就寧衛民這一席話,那是完完全全出乎霍司長的意料之外。
雖然透過自己的資訊渠道,霍司長對寧衛民在海外的情況是有所瞭解的。
但他掌握的情況,基本上也就侷限於這小子怎麼經營銀座壇宮的相關情況。
霍司長知道他遇到了一些困難,也知道他回來前,已經讓餐廳重新興旺起來。
不過對寧衛民在日本的其他活動,他可並不清楚。
原本他以為寧衛民來他這兒會主要談一談銀座壇宮的經營,弄不好還會顯擺顯擺。
畢竟目前這餐廳已經恢復到每天六百萬円的營業水平了,一個月下來就是將近一億八千萬円的營收。
這能頂得上國內二十個同等規模餐廳的營業額了,確實也值得表揚。
可誰承想這小子對餐廳的事兒一句都沒談,談的全是別的買賣。
而且無一不是更宏偉的,遠超經營一家餐廳的商業計劃。
甚至很有可能涉及到一個產業的規劃,或許還對於兩國關係未來的走向產生一定影響。
這怎麼能讓他不驚奇,不動容?
這樣高明的計劃,用“吃著碗裡瞧著鍋裡”來形容寧衛民這小子都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