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不夠吃也沒轍了,一人一卷誰都甭想佔便宜,剩下的鴨子只能推回去,便宜廚房了。
高雅嘛,往往就意味著要與實惠絕緣。
第七道菜是奶食。
奶食是甜點的開始,按照法餐的規矩,通常會把眾多乳酪裝在餐車裡推過來供客人挑選。
這一點很人性化,每個客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種類和數量。
寧衛民也是照方抓藥安排了各種各樣的奶食給賓客們選擇,奶豆腐、奶皮子、奶果子、奶餅子、乳酪、奶糊、奶捲。
仰仗我們的蒙族、回族同胞,這方面,華夏也不比西方國家差。
而西方沒有的,則是許春燕把傳統湯包還做了中西合璧的改良。
她把奶油蘑菇湯拌入杏鮑菇、帶子、西芹粒做餡料,包入包子裡。
那種鬆軟的麵皮和奶油湯的碰撞,讓所有嘗試過的賓客都驚呼神奇。
第八道菜就是甜品和水果了。
寧衛民用的是桃子慕斯,這曾經驚豔過馬克西姆幾位法國主廚的一道菜。
日本人當然也會感到震驚,重新整理他們的認知。
所以等到最後一道流程,咖啡和茶端上來的時候,寧衛民一看到日本賓客的選擇,他就更他是了。
作為對咖啡最為喜好的亞洲人,在座的賓客們多選華夏綠茶和花茶。
這毫無疑問,已經證明了今天這頓宴請的成功。
因為如果不是對中餐抱有極大的好感,對這一餐感到滿意。
恐怕是沒有人會放棄一貫養成的習慣,去嘗試完全不熟悉的綠茶和花茶的。
反過來一定是因為這一餐對華夏飲食萌生了更大的興趣,才渴望去有始有終,品味今天最後的華夏特色。
PS:
因多有讀者為本章“炸八塊”是豫菜產生質疑,現答覆如下。
炸八塊,現被認在豫菜麾下,並不歸在魯菜之列。但從民國時期的記錄中來看,炸八塊多被冠以山東菜之名號,汪曾祺也曾在文中提過“山東炸八塊”的字樣。陳夢家和胡小石皆提過“山東炸八塊”之類似的話。而傅傑之妻末代王妃嵯峨浩所著《食在宮廷》一書,雞類菜更有“炸八塊”在列。
而魯菜又是我國唯一的自發型菜系,其他菜系都是在魯菜的基礎上變化出來的。
這就是我把炸八塊定為魯菜的原因。
所以這就是仁者見任,智者見智的事兒了。
至於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其實並不重要了,咱們沒必要太較真。
就像許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沒有滿族入關,不把白肉帶入四川,就沒蒜泥白肉和回鍋肉這兩道川菜。
不是清朝官員上行下效,燒烤也不會風靡全國,讓廣東出現咕咾肉,烤乳豬、燒鴨這些菜。
東北的鍋塌肉,原型是滿族的黃金肉。菜包是滿族的得勝包。
蔥爆羊肉則是在BJ創造出來的真正意義的BJ菜,而並非傳統魯菜。
但即便如此,如今並不妨礙各地認領自己的名菜,關鍵還是得好吃,老百姓認可才是。對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