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她怕遇到無法解決麻煩,尤其怕被美國警察心血來潮的檢查。
所以哪怕是拿到了駕照,公婆給買了二手車,也不敢開。
現在她有了和旁人正常交流的信心,這就讓她活動範圍大大增加。
從此,她才算真正的實現了在國內想都不敢想的汽車夢,享受到了架勢的快樂。
最後更重要的是,米曉冉距離自己的夢想又大大進了一步。
她離開語言學校後,又去補習學校報名,準備參加“學術評估測試”。
這個考試簡稱“sat”,一年可以考七次,可以挑自己考得最好的成績遞交即可。
但卻是美國大部分大學,錄取學生重要的參考依據。
同樣的,在這一環節,國內的教學優勢又展現出來了。
由於米曉冉數學底子打得紮實,國內初高中的數學課程的設定,比美國高中也有超前的部分。
入學時根據測試,校方給予米曉冉的意見是,她僅僅需要加強“批評性閱讀”和“英文寫作”方面的能力即可,其實不用怎麼補習數學。
所以儘管在美國的生活很累,壓力很大,種種的不適應,還經常會想家,感到寂寞和疲憊。
但長在紅旗下的米曉冉,終究靠自小養成的不怕艱難險阻的韌勁兒,逐漸挺了過來。
她眼瞅著自己的計劃一步步的獲得實現,距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接近。
心裡開始感到了一種付出終見回報的甜味。
就像是農民耕耘了許久,眼見豐年有望的喜悅一樣。
但命運就是這麼愛捉弄人,1983年的聖誕節和元旦到來時,趙漢宇的媽媽再次催促他們倆要小孩的事兒。
而且主動給米曉冉提供了一份工作,希望她能到家族的餐廳裡來幫忙。
這就讓米曉冉的求學之路再次出現了變數。
打內心說,她是非常不願意聽從婆婆的這種安排的。
她不但感到了慌亂和無所適從,更感到一種類似於自己的東西被人搶走的憤怒和沮喪。
可關鍵問題恰恰在於,她要是想上大學的話,學費她又拿不出來,肯定需要趙漢宇家庭來資助。
連她的基本生活都要仰仗趙家人,她怎麼好拒絕婆婆的要求呢?又有什麼底氣來拒絕呢?
如果為這件事她讓趙家人生氣了,那加在中間的趙漢宇肯定難做。
弄不好最後雞飛蛋打,連夫妻情分都要受影響,她又如何實現理想呢?
想來想去,她覺得自己實現理想唯一的辦法,也就只能曲線救國了。
目前只能暫時忍氣吞聲,屈從安排,這顯然更明智一些。
至少答應去餐廳工作,可以拿到一些報酬,有了經濟基礎她才能切實掌握自己的命運。
好在而美國大學是沒有入學年齡限制的。
當她自己能支付起學費的時候,她就一定可以重返校園。
但孩子她是真的不能要的,哪怕趙漢宇是那麼希望儘快能做父親。
不為別的,兒女是無形的枷鎖,養育孩子太佔用精力和時間了。
如果這件事順了婆家的意,她絕對確定,自己百分百不可能去實現大學夢想了。
所以這就是她的底線。